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林业   8篇
综合类   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通过调查,将甘肃省的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 Hu et Chow)划分为庆阳,平凉集中分布区和兰州、定西、临夏、天水散生分布区。查明全省计有河北杨28748亩,包括青皮型、灰皮型、疏冠型、密冠型四大生态变异类型。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进行了河北杨的选优、种源试验、杂交育种等良种选育工作,共选优树40株,建立河北杨基因库65亩。并应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加大优良类型的繁殖系数,解决了河北杨扦插繁殖的技术问题,成活率达80%;在研究推广中将河北杨分布向南推移200公里,向西推移500公里,生长良好,同时还在基础研究方面就河北杨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推断河北杨为单中心起源的杂种无性系。  相似文献   
2.
毛白杨优树快速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体培养生物技术是提供大量优质苗木的一个重要捷径,尤其是对难繁树种的成年优树的繁殖,更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对经过表型选择的五个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 Carr)成年优树,进行了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移栽成活率达80%以上,大田试管苗生长茁壮,扩大了繁殖系数。在良种选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同工酶法分析了我国西北六个地区河北杨六个地理种源的过氧化物酶酶谱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胡杨无性繁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胡杨选优的基础上,利用优株的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繁殖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胡杨根条扦插比枝条扦插平均成活率提高14.8%;同时以胡杨单芽茎段进行离体微型繁殖,筛选出H改良+IBA0.8PPM的生根培养基为最佳,获得胡杨试管苗千株以上,从而为胡杨优树快速繁殖开辟了新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河北杨染色体组型的研究,提出了河北杨染色体的基本组型,并推测河北杨起源于一杂种无性系。  相似文献   
6.
箭杆杨×胡毛杨良种选育及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杨花粉经辐射处理后其杂交可配性显著提高 ,并选育出箭×胡毛杨树新品种。应用RAPD遗传标记技术对箭胡毛杨DNA分析证明 ,该品种确为胡杨与箭杆杨的杂交F1代 ,其性状外在表现也较明显 ;区域化栽培试验表明 ,箭胡毛杨生长速度要高于本地区的乡土树种二白杨及农田防护林树种新疆杨 ;苗期年生长动态的研究分析 ,为其良种繁育中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箭胡毛杨杂交新品种具有其父母本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7.
毛白杨为扦插难生根树种,为迅速推广其优良无性系,我们采用毛白杨根萌条带芽茎段进行快速繁殖育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分别是芽分化以H+BA_(0.5)+IBA_(0.5),生根以H+IBA_(0.5—2)为最佳。继代培养时间1—2周左右。小植株移栽成活率80%以上。现已培育出5个毛白杨优良无性系二年生苗1500株,保存种质600瓶。  相似文献   
8.
绿化祖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林木良种工作是绿化事业的重要环节,具有战略意义。本文根据甘肃的具体条件,论述了林木良种繁育的战略思想、策略措施以及各类战略树种的良种繁育的途径,为我省林木良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组织培养方法,快速繁殖木本植物是为种草种树提供大量优质苗木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繁殖优良树种和难繁珍贵树种的捷径。用组织培养的手段繁殖木本植物的方法有短枝扦插、器官发生和胚状体发生等途径。本文快速繁殖难繁树种—河北杨微型繁殖即无菌短枝扦插的方法与概况作了简单的介绍,其特点是繁殖速度较常规无性繁殖快,并可用于繁殖或保存以繁殖的优良珍贵树种,这在果树和林木生产上很有应用价值,是加速我省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的具体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甘肃胡杨林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典型调查方法,经研究分析,揭示了甘肃河西走廊胡杨林分结构和胡杨生长进程规律。结果表明,胡杨生长成熟龄为:胸径25-30年,树高15-20年,材积45-50年。观察林分中,成熟林占82.83%,幼林仅为17.17%;林木以小径木占优,为80.2%;林分内天然更新不良。胡杨林呈现出衰退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