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2篇
农学   28篇
  1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分胁迫下小麦叶片渗透调节能力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5个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渗透调节能力,结果表明,小麦叶片渗透调节能力以灌浆盛期最强,拔节期、挑旗期、开花期和灌浆初期叶片渗透调节能力差异不大。小麦叶片渗透调节能力与品种的抗旱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所以可作为筛选小麦抗旱、高产品种的指标,其测定时期以挑旗期和灌浆盛期为宜。  相似文献   
2.
毛泡桐开花对树体营养消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泡桐开花过程中相关生理及生态指标的测定,探讨整个开花物候期过程中花器官营养消耗动态,为制定泡桐的适生栽培技术提供依据。试验表明,泡桐在花器官形成和开花过程中,要从根和枝中大量调集贮藏的无机和有机营养物质。小花开绽前对树木进行修剪比在盛花期进行修剪花器官干物质消耗减少53%,粗蛋白消耗减少56%,全糖消耗减少71%。  相似文献   
3.
阻抗血流图是近年方兴的一种采用电阻抗技术作为非创伤性手段,进行观测机体各部位搏动性血液供给强度、血液动力学状况,并借以推断某些疾病的生物物理学检查方法,是医学与电子学相结合的新学科。由于此法所需仪器简单,操作容易,并  相似文献   
4.
乌拉尔甘草组培再生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甘草是兼具生态和经济双重价值的重要植物资源,人工培育以野生变家种为主,尚未开展系统的育种工作。本研究以内蒙古杭锦旗的野生乌拉尔甘草为材料,研究了外植体、基本培养基、NAA、TDZ和蔗糖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以及微繁体系的建立。结果表明,适合甘草丛生芽诱导的外植体为生长4~7 d的无菌苗子叶节,培养基为MS TDZ 0.1 mg/L NAA 0.1 mg/L 蔗糖20~30 g/L;将带1叶的茎段在改良MS NAA 0.1 mg/L 6-BA1.0~2.0 mg/L的培养基中培养,其增殖倍数可稳定达到25倍;在1/2MS 核黄素2.0 mg/L中生根,炼苗3 d移栽到蛭石中,成活率达96%以上。1个带腋芽茎段培养3个月可获得13 906棵生根试管苗,成活13 350株,繁殖效率高达85%。  相似文献   
5.
掌叶半夏微茎尖培养脱毒和快繁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茎尖大小、激素浓度、培养基成分对药用植物掌叶半夏脱毒效果的影响以及影响无病毒苗快速繁殖的因素等,结果表明:茎尖大小是影响茎尖成活和脱毒效果的主要因素,0.2~0.5mm的茎尖培养在MS+6-BA 1.0mg/L+NAA 0.1mg/L+蔗糖30g/L+琼脂7g/L培养基上,成活率为53.3%,病毒脱除率为76.7%,培养基中附加247mg/L NH4 +可有效提高茎尖成活率至86.7%,同种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可一次性成功诱导形成试管苗,移栽成活率高达100%。MS+6-BA 2.0mg/L+NAA 0.5mg/L+GA3 0.5mg/L组合最有利于试管茎的形成和发育,从而建立了以掌叶半夏微茎尖为外植体的脱毒和快速繁殖体系。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天津开发区为例,针对"三率"指标达不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现状,提出今后城区绿化建设要在增加城市绿量,发挥绿地生态效益,提高城区环境质量方面着手。文中列举了一些可以增加城市绿量的可行途径。同时指出,合理的栽植密度,树木才能枝繁叶茂,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而重视"规划建绿",则是提高城区生态效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摘 要: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是获得小麦单倍体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 ,DH)植株、构建小麦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为创建小麦抗吸浆虫DH群体,在温室条件下对5个小麦抗、感吸浆虫杂交组合进行了单倍体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基因型对诱导单倍体胚形成有较大影响;小麦授粉后2,4-D适宜的点药时间为6-36小时;适宜的2.4-D药液为 10-30mg/L;授粉后适宜的剥胚培养时间为14-16天,授粉后茎秆离体培养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培养温度以20-250C为宜。本文提出了在温室条件下高效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方法及条件。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种质资源GMP含量及其与烘烤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61份冬小麦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GMP含量和主要烘烤品质测定,并分析了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冬小麦种质资源的GMP含量在2%~4%之间,大于4%的种质只占7.67%,与国外种质相比,GMP高值材料较少。GMP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GMP含量的效应受蛋白质的影响较小,证明GMP含量可作为一个可靠的指标来预测冬小麦烘烤品质。  相似文献   
9.
甘草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甘草具有重要的药用、工业和生态价值,目前处于濒危状态,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为甘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来自中国甘草主产区的16个野生种群共320个单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1)利用15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75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527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69.43%;(2)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3~0.19,种群总体多样性指数为0.25;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的变异范围在0.19~0.28,总体为0.39;宁夏地区甘草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甘肃酒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3)AMOVA分析表明甘草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8.64%,种群内变异占67.16%。利用UPGMA聚类可将供试16个群体划分为3类,聚类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结论】该研究明确了中国野生甘草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种群内广泛的变异能够为野生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根癌农杆菌EHA105菌株介导查尔酮异构酶基因(CHI)转化甘草,建立基于绿色荧光标记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通过比较子叶、子叶节、去子叶胚3种外植体的再生能力,确定不定芽分化率高达73%的去子叶胚为适宜转化的受体。高效遗传转化体系为:分化和生根培养基中草铵膦除草剂(PPT)筛选压力分别为2.0和1.Omg/L;工程菌浓度OD600=0.5;侵染时间30min;共培养基中乙酸丁香酮(AS)浓度为50mg/L;共培养时间为4d;分化和生根培养基中噬抱霉素(Cef)浓度分别为300和200mg/L。该体系通过检测再生苗根部CFP荧光筛选转化植株,简化了阳性苗的鉴定过程,阳性苗比率可达10%。该体系为研究甘草药用成分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