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概述武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武汉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所取得的成效及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标准的指派问题以人员指派为例大都满足以下三个前提假设:人数等于任务数;每个人必须且只需完成一项任务;每项任务必须且只需一人去完成。但在实际应用中,大多的指派问题并不具备第一个假设,而第二个假设又显然不符合当今引进竞争机制后的企业、部门及社会的要求。针对以上弊端,张琳先生曾提出了竞争型指派问题,摒弃了前两个假设,从根本上拓广了标准指派问题的应用范畴。文章将重点提出竞争型指派问题的详细的算法—竞争型指派问题的匈牙利方法。  相似文献   
3.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是后基因组学的重要内容,是准确预测蛋白质分子三维空间结构的关键步骤.为此,提出基于混合并行遗传算法(HPGA)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方法,充分考虑蛋白质序列两端氨基酸对中间氨基酸结构的影响,以及蛋白质疏水性对二级结构的影响,在整合与改进前人算法的基础上,使得计算复杂度降低1个数量级,其预测准确率达到62%左右.  相似文献   
4.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水分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寒地黑土水稻农艺性状、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了控制灌溉、浅湿灌溉和全面淹灌3种灌溉模式,于2017—2018年在黑龙江省庆安灌溉试验站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两个生长季内,控制灌溉水稻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比全面淹灌分别增加了7.94%~23.67%和5%~14.47%,控制灌溉下地上部干物质量的积累量比全面淹灌增加了12.13%和7.98%,控制灌溉和浅湿灌溉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总量较全面淹灌分别增加了74.05、23.65μmol/(m2·s)和63.35、16.85μmol/(m2·s);除乳熟期外,其余生育期控制灌溉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显著高于浅湿灌溉与全面灌溉;3种灌溉模式下最大初始转换效率从分蘖期开始上升,拔节期和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在乳熟期开始下降,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前期略有波动,在乳熟期迅速下降,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从分蘖期到乳熟期逐渐下降。两个生长季内,控制灌溉下产量略高于全面淹灌,但灌溉用水量较全面灌溉分别减少了31.45%和31.67%,水分利用效率比全面淹灌提高了46.45%和46.20%,辐射利用效率分别较全面淹灌增加了1.042%和1.036%,表明控制灌溉为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最佳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5.
大豆蛋白质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对大豆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是能够准确预测蛋白质分子三维空间结构功能的关键步骤.将聚类分析、并行处理技术和遗传算法相结合,提出基于混合并行遗传箅法(HPGA)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方法,充分考虑蛋白质序列两端氢基酸对中间氨基酸结构的影响,蛋白质疏水性对二级结构的影响.在整合、改进前人算法的基础上使得计算复杂度降低1个数量级,使得预测准确率达到74%左右.  相似文献   
6.
层次分析积因子法在农机选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机选型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此,利用层次分析积因子法,对农用分离式碾米机综合性能排序,避免了主观评判的偏差,评价结果客观,并通过应用取得了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的结果.该方法数据处理和计算操作简单,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遗传算法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方法的研究目前已成为生物信息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从从头预测、比较建模和混合方法3个方面阐述了近几年遗传算法在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算法的效果和特点,最后展望了遗传算法在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中应用的前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对稻田土壤氮素分布与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阐明寒地黑土区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对铵态氮、硝态氮在不同土层累积及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以田间小区试验为基础,结合~(15)N示踪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调控模式下土壤剖面的无机氮以及肥料氮素的NH_4~+-~(15)N和NO_3~--~(15)N累积情况,并根据同位素测定结果分别计算了土壤氮素有效性“A”值,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两种灌溉模式下土壤无机氮和以无机氮形态残留的肥料氮素在土壤剖面的累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表层土壤(0~20cm)中无机氮和以无机氮形态残留的肥料氮素的累积量均高于常规灌溉,20~40cm和40~60cm土层的无机氮和NO_3~--~(15)N总累积量均低于常规灌溉,不同灌溉模式间20~60cm土层中NH_4~+-~(15)N的累积量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施氮量下常规灌溉模式20~40cm土层的NO_3~--~(15)N累积量较控制灌溉模式增长了10~11倍;40~60cm土层的NO_3~--~(15)N累积量较控制灌溉模式增长了近3倍。不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水稻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中77.77%~84.51%来自于土壤氮素,较常规灌溉提高了12.91%~23.12%,且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土壤氮素有效性“A”值较常规灌溉模式分别提高了9.41%、5.65%和3.69%。不同施氮量下与常规灌溉相比,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稻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减少肥料氮素的淋溶损失,起到了节水减排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黑土区稻田合理的水氮调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