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对克氏原螯虾与中华绒螯蟹混养条件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在相对狭小空间进行等重量级的虾蟹混养试验,观察记录两者相遇初期的格斗行为及混养后期的胜负结局;在相对宽敞空间——"Y"型迷宫内,观察记录克氏原螯虾对较高重量级中华绒螯蟹的趋避行为。[结果]混养试验中虾蟹相遇初期,螯虾首次攻击及靠近的次数、累计主动靠近次数均极显著大于蟹(P<0.01),累计主动攻击次数显著多于蟹(P<0.05);混养30 d后,虾死蟹存组占30%,蟹死虾存组占10%,共存组占60%。在每只受试虾对较高重量级蟹趋避行为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螯虾对蟹与空白的选择次数和时间由差异性不显著(P>0.05)变为显著偏向选择空白(P<0.05),即螯虾对蟹的识别能力显著提高了,同时试验螯虾的选择行为受到明显抑制。[结论]可以推测,若提供适合的生境条件,虾蟹混养理论上可获得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的芜萍饵料组分对2种社群规模下螯虾生长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了芜萍与商品饲料6种比例的混合饵料(0、20%、40%、60%、80%、100%)分别饲喂最小社群与较大社群下的克氏原螯虾幼体,以研究不同芜萍组分下螯虾的生长状况,并对相同芜萍组分下最小社群和较大社群螯虾的生长差异。[结果]2种社群规模的不同芜萍组分螯虾生长结果为:体长最大的均为60%芜萍组,最小的均为纯芜萍组;整齐性最好的均为20%芜萍组;无论是最小社群还是较大社群,各自不同芜萍组分的存活率差异均不显著。相同芜萍组分下2个社群间的同期比较结果为:最小社群的平均体长显著大于较大社群,而存活率前者也大于后者,但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综合生长、存活及整齐等指标,认为芜萍与商品饲料合适的混合比例为40%~60%;社群规模较大对鳌虾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因此应在克氏原螯虾苗种培养环境中设置隔离障碍。  相似文献   
3.
季鹏飞  严幸云  黄成  唐建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20-11322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的芜萍饵料组分对2种社群规模下螯虾生长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了芜萍与商品饲料6种比例的混合饵料(0、20%、40%、60%、80%、100%)分别饲喂最小社群与较大社群下的克氏原螯虾幼体,以研究不同芜萍组分下螯虾的生长状况,并对相同芜萍组分下最小社群和较大社群螯虾的生长差异。[结果]2种社群规模的不同芜萍组分螯虾生长结果为:体长最大的均为60%芜萍组,最小的均为纯芜萍组;整齐性最好的均为20%芜萍组;无论是最小社群还是较大社群,各自不同芜萍组分的存活率差异均不显著。相同芜萍组分下2个社群间的同期比较结果为:最小社群的平均体长显著大于较大社群,而存活率前者也大于后者,但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综合生长、存活及整齐等指标,认为芜萍与商品饲料合适的混合比例为40%~60%;社群规模较大对鳌虾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因此应在克氏原螯虾苗种培养环境中设置隔离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克氏原螯虾与中华绒螯蟹混养条件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在相对狭小空间进行等重量级的虾蟹混养试验,观察记录两者相遇初期的格斗行为及混养后期的胜负结局;在相对宽敞空间--"Y"型迷宫内,观察记录克氏原螯虾对较高重量级中华绒螯蟹的趋避行为。[结果]混养试验中虾蟹相遇初期,螯虾首次攻击及靠近的次数、累计主动靠近次数均极显著大于蟹(P<0.01),累计主动攻击次数显著多于蟹(P<0.05);混养30 d后,虾死蟹存组占30%,蟹死虾存组占10%,共存组占60%。在每只受试虾对较高重量级蟹趋避行为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螯虾对蟹与空白的选择次数和时间由差异性不显著(P>0.05)变为显著偏向选择空白(P<0.05),即螯虾对蟹的识别能力显著提高了,同时试验螯虾的选择行为受到明显抑制。[结论]可以推测,若提供适合的生境条件,虾蟹混养理论上可获得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盐敏感品种川荞3号和耐盐品种川荞4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盐胁迫条件下外源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处理对荞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处理可明显降低盐胁迫条件下荞麦叶片质膜透性和MDA含量,其中以盐敏感品种降低较多;并显著增加盐胁迫条件下荞麦叶片的SOD和CAT活性,天冬氨酸处理效果好于谷氨酸处理效果,使耐盐品种荞麦叶片的SOD和CAT活性恢复至对照水平。说明适当浓度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处理可明显提高荞麦幼苗的耐盐性,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处理最适浓度分别为60μmol/L和40μmol/L。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