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短花针茅根际的土壤氮素含量均高于非根际的。在相同放牧率下,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都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不同放牧率,0-10、20-30cm土层,根际土壤全氮含量总体变化趋势与非根际变化趋势相同;相同土层深度,轻度放牧区短花针茅根际土壤氨态氮与硝态氮含量明显升高,证明适度放牧对土壤氮素积累有积极作用。垂直方向上,不同放牧率下,0-10cm土层的全氮含量高于20-30cm土层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长期不同载畜率(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放牧样地,通过群落调查探讨建群种短花针茅、优势种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以及主要伴生种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随载畜率增加而降低,在HG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不同载畜率下,4种植物均为聚集分布的格局;随载畜率的增加,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的聚集强度降低,生态位变宽,冷蒿和银灰旋花的聚集强度提高,生态位变窄;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之间的生态位重叠随载畜率的增加而增加,二者的种间竞争作用加强,而冷蒿和银灰旋花之间或二者与短花针茅或无芒隐子草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均降低。综上,放牧改变了4种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和生态位,随载畜率增加,群落中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冷蒿和银灰旋花在群落中的地位减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4个苜蓿品种在不同刈割次数下的生长特性及产量,为呼和浩特地区苜蓿种植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皇后、苜蓿王、中草3号和草原3号4个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刈割次数(分别为一年刈割1,2,3和4次)下产量、高度、茎叶比和再生能力的变化。【结果】1)苜蓿总干草产量以一年刈割3次时最高;一年刈割4次时植株高度最高,茎叶比值最低,但其产量较刈割3次和2次时有所降低。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苜蓿的再生速度和再生强度先升高后下降。2)在刈割条件下,苜蓿总干草产量、植株高度和茎叶比在各品种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苜蓿品种的再生能力呈现一定差异性,其中金皇后和苜蓿王的再生能力高于中草3号和草原3号。【结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苜蓿适宜的刈割次数不超过3次,其中金皇后和苜蓿王耐刈割,再生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植物斑块物种组成对放牧的响应规律,本研究以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冷蒿(Artemisia frigid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种群微斑块为研究对象,在斑块不同位置进行群落调查,分析斑块群落物种组成、更替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2年放牧,冷蒿斑块的物种相似性随载畜率增加显著降低(P<0.05);无芒隐子草斑块和银灰旋花斑块Margelef和Shannon-Wiener指数随载畜率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银灰旋花斑块Margelef, 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在斑块区显著低于过渡区和外部区(P<0.05)。放牧使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与周围环境物种交换增多,无芒隐子草在斑块中占主导地位,而银灰旋花由于生物量和多样性的显著降低在群落中处于劣势;冷蒿斑块随载畜率增加生物量急剧减少,不同位置间的物种更替增强。本研究可为放牧利用下荒漠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选择一直是制约该地紫花苜蓿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2021-2022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对40个紫花苜蓿品种越年产量、越冬率和越冬芽、根颈可溶性糖、淀粉及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利用方差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完成4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综合评价,为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科学选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紫花苜蓿越年干草产量最高的品种为‘4030’,为17 082 kg·hm-2;不同品种紫花苜蓿越冬率、越冬芽数量不同,其中‘巨能601’和‘肇东苜蓿’越冬率最高,分别为93.48%和89.41%,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 <0.05);‘3010’越冬芽数量最多,为16.20,其与‘4030’和‘巨能耐盐’越冬芽数量差异不显著(P> 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 <0.05);越冬前‘阿迪娜’品种根颈可溶性糖(SS)含量最高,‘巨能801’根颈淀粉(S)含量最高,‘WL168HQ’可溶性蛋白(SP)含量最高;利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得出,‘阿迪娜’‘4030’‘康赛’‘3010’‘中苜一号’‘WL168...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