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林业   26篇
综合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虫化学信息物质以其微量i高效、无污染、与农药兼容等特点而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昆虫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它们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本文对昆虫化学信息物质的概念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其包含的种类的相互关系和相应的概念以及在农、林业害虫领域中的应用效果,展望了昆虫化学信息物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榆紫叶甲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在吉林省西部1年发生1代。在系统调查其主要生活习性的基础上,采用杀虫胶环对其越冬成虫进行了防治,杀虫率可达98.0%以上;应用人工释放蝎蝽防治榆紫叶甲幼虫的防治效果可达60%-80%,并可在示范区形成较稳定的群落。  相似文献   
3.
在采用TCT-GC/MS对松果梢斑螟不同危害期红松挥发性物质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分析松果梢斑螟越冬幼虫对越冬幼虫转移危害期红松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松果梢斑螟不同危害期红松球果及越冬幼虫转移危害期红松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组成与含量均存在差异;红松健康球果、健康2年生枝和针叶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对越冬幼虫的引诱作用显著高于乙醇对照组,而红松健康球果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的引诱作用显著大于健康2年生枝与针叶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α-蒎烯、柠檬烯及α-蒎烯+β-蒎烯乙醇溶液对越冬幼虫的引诱作用明显强于红松健康球果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且以α-蒎烯的引诱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以柏肤小蠹和微肤小蠹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寄主侧柏挥发物的基础上,就其对几种备选针叶树挥发物的行为进行生测试验。GC-MS分析到侧柏挥发物中大约15种成分,以α-蒎烯、Δ-3-蒈烯、桧萜、羽毛柏烯等为主。野外行为生测中,松节油+乙醇和诱芯H2种处理对柏肤小蠹有显著的行为引诱活性,而同域分布的微肤小蠹对高释放速率的(95%-/5%+)-α-蒎烯产生强烈的趋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对4种松树小蠹虫的野外诱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小蠹虫进行野外监测和防治,采用人工合成的缓释性信息化合物诱芯和国产漏斗式诱捕器,研究了α-蒎烯(Alphapinene,AP)、壬醛(nonanal,NL)、反式马鞭草烯醇(Trans-verbemol,,TV)和桃金娘烯醇(myrtenol,MT)信息化学物质对黄色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4种松树小蠹虫的林问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信息化学物质处理对4种小蠹虫的诱集效果显著,2AP诱芯对黄色梢小蠹的诱集量(17.5头)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诱集效果最好,是CK的25倍;信息化学物质处珲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的诱集量显著高于CK.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处理间诱集量差异不显著;2AP+NL+TV诱芯对纵坑切梢小蠹的诱集量最高,诱集效果是CK的612倍:2AP+NL+TV诱芯对横坑切梢小蠹的诱集量最高,诱集效果是CK的1085倍:2AP+NL+MT+TV诱芯对红松根小蠹引诱效果最好.是对照的136倍.2005-2006年,千山风景区黄色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虫口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调查不同地理种源红松Pinus koraiensis的球果被害率,以及主要害虫球果尺蛾Eupithecia abietaria和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的虫口比例。按虫期与被害部位,选取南亚、中亚和北亚3个地理种源的红松,分别测定健康与被害红松韧皮部和球果的单宁、总酚和黄酮含量,分析次生代谢产物与其抗虫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亚的红松球果被害率显著高于南亚和北亚种源,其球果中球果尺蛾和果梢斑螟危害率与后2个种源的差异显著;3个种源健康样本韧皮部与球果的单宁和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受害后3种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健康红松不同部位3种次生代谢产物均与其被害率呈负相关,其中韧皮部的单宁含量、球果的单宁和黄酮含量在0.05水平与其被害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在长春净月潭林场应用信息化合物监测了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区、发生期和发生量,结果表明:诱捕器监测准确率达100%;在试验林分的虫口密度范围内,信息化合物的诱集量与林分被害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纵坑切梢小蠹在净月潭于4月上旬开始扬飞,第1次高峰期出现在4月末5月初,第2次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为扬飞末期。  相似文献   
8.
应用聚集信息素监测与防治纵坑切梢小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监测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最好的诱芯9诱集效果是对照诱集效果的7706.8倍,是饵木的20.49倍;效果中等的诱芯1的诱集量是对照的4288.4倍,是饵木的11.4倍;效果最差的诱芯5诱集量为对照的830倍,是饵木的2.19倍。这一结果肯定了聚集信息素诱虫灵敏度高、效果好的特性。同时虫口密度、有虫株率和梢被害率3项指标的减退率证实了应用聚集信息素防治纵坑切梢小蠹的效果显著可靠。其虫口密度减退率平均为94.35%,有虫株率减退率平均为87.7%,被害梢减退率为88.39%。  相似文献   
9.
关于小蠹虫的防治策略及研究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蠹虫是世界性大害虫 ,特别是对松树危害极大 ,猖獗时常可造成林木成片枯死。其生活隐蔽 ,繁殖迅速 ,在造成林木枯萎前不易被人们发现。但衰弱木及某些种类的性外激素对其有很强的吸引力 ,诱集效果显著 ,可作为重要的监测手段。该虫主要发生在立地条件差、林地卫生条件不好或由其它各种原因导致树木生长衰弱的林分。因此 ,其预防措施主要是选用良种壮苗 ,进行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 ;加强监测 ,及时消灭虫源基地。其防治策略及研究发展方向应向以生态管理为基础 ,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的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方能达到可持续控制小蠹虫对林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访花食蚜蝇物种种类、物种名变化、不同生境物种特征、访花时间、访花频率及访花行为等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从扩大研究区域、促进结实及绿色防控等方面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