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选育和推广矮秆、抗倒、抗病品种,是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我省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先后选育和推广了郑引一号、郑州741、郑州742、郑州761、百泉41、百泉3039、百农3217、豫麦2号等小麦高产良种,在生产上发挥了显著的增产作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小麦育种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育 750 0~ 90 0 0kg/hm2 的优质高产品种和选育 9750kg/hm2 的超高产品种是河南省小麦育种的发展方向 ,在品种类型上优质高产品种可以目前的高产品种类型为主 ,超高产品种则以大穗类型为主 ,并着重对河南省优质高产育种和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攻关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豫麦16的选育特点是:采用多抗源异地材料作亲本,扩大F2种植群体规模,F4选择特优系并配合抗条锈病、白粉病鉴定,F5进行多点产量试验。通过边试验,边繁殖、边提纯的方法。结合高产栽培试验和组织大面积高产示范,加快了育种进程与推广,初步明确了豫麦16具有每公顷7500-9000kg的高产潜力,探讨了进一步选育高产品种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4.
郑旱1号小麦新品种(系)的选育及其主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旱1号(郑州8915),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高抗育种室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系)。1994年以来,经多点产量试验、示范,其表现耐旱、抗干热风,产量三要素协调、增产潜力稳定,抗寒、抗病,适应范围广,属冬性、多穗型旱地小麦品种;中熟、白粒、半硬质,籽粒蛋白质含量14.73%,湿面筋33.4%,千粒重43g左右,容重791.8g/l,适播期长  相似文献   
5.
从郑麦8998的选育思路谈小麦常规育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郑麦 8998的育种思路育种目标的制订 产量 75 0 0kg/hm2 左右 ,有足够的抗寒能力 ,半矮秆 ,抗倒伏 ,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白粒 ,千粒重 4 0g以上 ,成熟落黄好 ,子粒饱满。亲本材料选配 根据杂交组合亲本组配互补的原则 ,选用产量潜力大 ,但后期落黄不好、稳产性差的豫麦16号 (原名郑州 792 0 1)作为高产骨架 ,与成熟落黄好但熟期偏晚的山农 2 15 95 3进行初次杂交 ,然后再与丰产稳产、适应性广且条锈病免疫的豫麦 13进行复合杂交。扩大后代的种植规模 由于郑麦 8998是一个重点复交组合 ,F1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 ,因此 ,在后代处理…  相似文献   
6.
<正> 选育矮杆抗倒品种,是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提高矮杆品种的产量,主要是通过提高经济系数、抗倒伏能力以及增加施肥量和肥料利用率面获得增产效应.但是矮杆品种往往由于株高降低容易感病,落黄不正常,产量性状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每穗粒数、千粒重下降、籽粒不饱等而使产量降低.因此,研究株高与产量性状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类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对确定选育品种的适宜高度,明  相似文献   
7.
1978年河南省农科院以Gerardo 598/郑州761第一代为母本,同父本郑州761回交一次,经系谱法选育于1983年育成郑州831小麦新种质。郑州831是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亲本资源,可供育种及生产利用。1.抗白粉病:郑州831具有二粒小麦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速度,1973年以来,我省不少农业科研单位,先后在省内、外开展了小麦夏播、春播加代试验,现就我省小麦加代途径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一、小麦不同加代地点的气候特点:1、昆明:位于北纬25°12′,海拔1920米,夏季气侯凉爽,6-10月平均气温较庐山为低,且温差较小,降雨量略高于庐山,达10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6、7、8月,从1975-1978年我院四年夏播情况看,昆明  相似文献   
9.
<正> 七十年代,为了解决生产上小麦高产与倒伏的主要矛盾,进行小麦高产育种的目标主要是矮化育种。八十年代,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产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影响高产、稳产因素,从产量三要素分析,主要是粒重不稳定,年度间变幅大。影响粒重稳定因素很多,除气象因素外,多种病害是主要的原因,特别是高产区更为突出。因此,高产多抗是我们八十年代的主要育种目标。我们在开展高产多抗育种时,注意了国内普遍应用的抗源多来自黑麦亲缘的1B/1R代换系  相似文献   
10.
豫麦29号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与西北农业大学合作,于1983年采用有性复合杂交,经连续五年选育而成。在河南省、黄淮麦区多点试验及大面积高产示范中,表现高产潜力大,品质优良,抗倒、抗病,适应范围广。豫麦29号属弱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中芒,白壳,硬质,籽粒蛋白质含量14%,湿面筋含量达36%以上,千粒重38—40g,容重800g/L,适播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