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糖胶树花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采用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法测定糖胶树花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糖胶树花挥发油得率为0.018%,通过GC-MS分析,从中鉴定出20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53%,其主要成分为2-莰烯(23.30%),芳樟醇(23.09%),(-)-4-萜品醇(10.54%)。糖胶树花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次为黄瓜角斑病菌,对其他供试细菌未表现出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并鉴定引起宫粉羊蹄甲炭疽病的病原菌,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为宫粉羊蹄甲炭疽病的识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宫粉羊蹄甲炭疽病的病原菌,通过针刺回接法确定其致病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及柯赫氏法则对宫粉羊蹄甲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不同杀菌剂对宫粉羊蹄甲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抑制中浓度(EC50)选出抑制效果最好的杀菌剂.[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确定引起宫粉羊蹄甲炭疽病的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不同杀菌剂对宫粉羊蹄甲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不同,其中98.4%多菌灵、98%溴菌腈和97%吡唑醚菌酯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分别为0.071、0.083和0.095 mg/mL;97%嘧霉胺和81%氨基寡糖素的抑制作用较弱,EC50均大于4.000 mg/mL,而95%啶酰菌胺在高浓度时表现出微弱的抑制作用,低浓度时反而促进宫粉羊蹄甲炭疽病菌生长.[结论]引起宫粉羊蹄甲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98.4%多菌灵、98%溴菌腈和97%吡唑醚菌酯对宫粉羊蹄甲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防治宫粉羊蹄甲炭疽病的化学杀菌剂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离鉴定多穗柯炭疽病病原,并筛选出最佳防治药剂,为多穗柯炭疽病的识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多穗柯炭疽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确定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多穗柯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不同杀菌剂对多穗柯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供试杀菌剂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筛选出最佳的防治药剂.[结果]引起多穗柯炭疽病的病原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不同杀菌剂对多穗柯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98.4%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强,所有供试浓度对多穗柯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00%;其次是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EC50分别为0.04和0.05 mg/mL.[结论]多穗柯为暹罗炭疽菌的新寄主.98.4%多菌灵、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可作为防治多穗柯炭疽病的化学杀菌剂.  相似文献   
4.
羊蹄甲白粉病的首次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蹄甲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园林景观树种,近年来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白粉病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通过对羊蹄甲白粉病的症状及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根据核糖体DNA-ITS序列发现,羊蹄甲白粉病病原菌与Erysiphe lespedezae(登录号:KP794926)相似性为100%,初步鉴定该菌为子囊菌门白粉菌属(Erysiphe sp.)真菌(登录号:KX960783),目前在野外尚未发现该病原菌的有性世代。该研究结果为羊蹄甲白粉病的首次报道,为羊蹄甲白粉病的鉴定及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糖胶树花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采用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法测定糖胶树花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糖胶树花挥发油得率为0.018%,通过GC-MS分析,从中鉴定出20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53%,其主要成分为2-莰烯(23.30%),芳樟醇(23.09%),(-)-4-萜品醇(10.54%)。糖胶树花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次为黄瓜角斑病菌,对其他供试细菌未表现出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为夹竹桃科和大戟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地区常见的5种夹竹桃科植物和4种大戟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甲醇冷浸提取和乙酸乙酯萃取方法制备植物提取物,以薄层层析(TLC)—生物自显影法测定9种植物提取物的体外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通过斑点及斑点的迁移率(Rf)初步评价样品中化合物的极性和活性,根据抑菌斑大小评价化合物的活性.[结果]除银柴外,其余8种植物提取物对供试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红背桂、红背山麻杆和蝴蝶果对7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且红背桂和蝴蝶果提取物的抑菌斑直径超过10mm,Rf集中在0~0.13,说明活性化合物极性偏大.除夹竹桃科的羊角坳外,其余8种植物提取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红背山麻杆的抗氧化活性最强,Rf为0~0.52,抗氧化斑直径为5~10mm.[结论]TLC-生物自显影法能够快速检测和筛选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植物提取物.红背山麻杆、红背桂和蝴蝶果可作为抗细菌的候选植物资源利用,红背山麻杆可同时作为优良的抗氧化植物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分离和鉴定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本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通过针刺回接法确定其致病菌,进一步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最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不同的杀菌剂对红楠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EC_(50)值的大小选出抑制效果最好的杀菌剂。[结果]分离并鉴定引起红楠炭疽病的病原为Colletotrichum sp.;不同杀菌剂对红楠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不同,其中98.4%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好,不同供试浓度对红楠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此外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也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EC_(50)值分别为(19.74±1.79)、(55.92±5.34)μg/mL。[结论]首次确定引起红楠炭疽病的病原为Colletotrichum sp.,并筛选出抑制活性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98.4%多菌灵、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