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鄂东地区晚熟桃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桃市场行情的变化,晚熟桃在鄂东地区相对较为俏销,市场价格较高,我地果农先后发展了一批晚熟桃园,目前已陆续投产,为推进我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索水果生产发展新途径,在生产过程中,探索了一套晚熟桃在鄂东地区的栽培管理技术。1品种选择宜选择果大、色艳、肉硬、味甜、丰产、稳产、抗逆、耐粗放管理的品种,如中华寿桃、双红艳、金秋红蜜桃、脆蜜桃等。  相似文献   
2.
武穴市农业局通过综合栽培技术措施进行鄂杂棉10号超高产栽培技术示范,2008年在鄂东地区气候异常和病虫危害发生较重的情况下,示范片平均每公顷皮棉产量2861kg,实现了超高产栽培目标,并探索出了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全程化调等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3.
鄂杂棉10号在鄂东地区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选用杂交抗虫棉鄂杂棉10号进行超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在部东地区气候条件异常和病虫为害较重的情况下。通过起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示范片皮棉平均单产为2861kg/hm^2,实现了超高产栽培目标,并探索出了一条以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全程化调为核心技术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泰优2806与亲本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制种技术。2016—2017年,在湖北武穴、咸宁等地进行制种试验,其高产制种关键技术是选好基地和适宜的扬花授粉期,合理安排播差期确保花期相遇,科学管理创建高产群体,适时适量喷施“920”提高异交结实率,综合防治病虫害,严格除杂确保种子质量,及时收获等。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方式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双低油菜中双10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栽培方式及沟宽配置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沟宽配置、耕作方式下栽培对油菜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沟宽配置时产量有显著影响.免耕移栽纯利润最高,免耕直播次之,翻耕移栽最低;免耕直播利润率最高,免耕移栽次之,翻耕移栽最低.  相似文献   
6.
为高效利用桑黄资源开发多糖类抗氧化剂,以菌丝体生物量为考核指标,对桑黄菌丝体的液体摇瓶发酵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筛选出较佳的培养条件:以葡萄糖为碳源,大豆蛋白胨为氮源,发酵液p H为6,培养温度为30℃,摇瓶转速为140 r/min,接种量(体积分数)为4%。采用超声波辅助复合酶法提取桑黄多糖,复合酶由3%纤维素酶(酶活力为1.0×10~4U/g)、2%木瓜蛋白酶(1.5×10~4U/g)和1.5%果胶酶(4.0×10~4U/g)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质量浓度20 g/L、超声波功率300 W、处理温度50℃、处理时间45 min,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可达10.867%。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6个来源菌株培养桑黄菌丝提取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6种桑黄粗多糖样品均表现出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中韩国来源菌株、中国金寨来源菌株的桑黄多糖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具有进一步开发为天然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以华双5号为材料,研究了叶龄和密度对油菜免耕摆苗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龄和密度及其互作值对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在4叶、5叶、6叶范围内,油菜摆栽叶龄越小,产量越高;每公顷密度在9万株、12万株、15万株范围内,摆栽密度越大,产量越高;叶龄4叶期,密度12万株和15万株时油菜产量比CK减产不显著,其余叶龄和密度处理比CK减产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8.
氮磷钾肥对鄂东南双季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414"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施用量在早稻、晚稻之间的合理配比及对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增施钾肥、晚稻增施氮肥增产效应明显,早稻施K2O 112.5 kg/hm2和晚稻施纯N 247.5 kg/hm2时可分别获得最高产量,分别为5 974 kg/hm2和8 627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0.9%和29.3%。早稻的肥料利用率结果显示,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早稻施纯N 165.0 kg/hm2时的氮肥贡献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分别为13.8%和4.9 kg/kg;在不同施磷水平下,施P2O530.0 kg/hm2时的磷肥贡献率和磷肥农学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9%和11.5 kg/kg;在不同施钾水平下,施K2O 112.5 kg/hm2和37.5 kg/hm2时的钾肥贡献率和钾肥农学利用率分别达到最高,为9.9%和7.9 kg/kg。晚稻的肥料利用率结果显示,在不同氮水平下,晚稻施纯N 247.5 kg/hm2时的氮肥贡献率最高,为22.7%,施纯N 165.0kg/hm2时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9.9 kg/kg;在不同施磷水平下,施P2O560.0 kg/hm2时的磷肥贡献率最高,为7.1%,施P2O530.0 kg/hm2时的磷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11.7 kg/kg;在不同施钾水平下,施钾75.0 kg/hm2时钾肥贡献率和钾肥农学利用率最高,分别为9.9%和11.0 kg/kg。  相似文献   
9.
咖啡酸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物质,尤其是抑菌活性被应用于农作物病害防治。以天然咖啡酸为先导化合物合成8种咖啡酸酯类衍生物,采用平板扩散法测试咖啡酸及其酯类衍生物对桑疫病病原菌桑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mori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咖啡酸、咖啡酸甲酯、咖啡酸乙酯、咖啡酸丙酯和咖啡酸异丙酯对桑丁香假单胞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CK)无抑制作用;而咖啡酸丁酯、咖啡酸戊酯、咖啡酸己酯和咖啡酸苯乙酯对桑丁香假单胞菌与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咖啡酸丁酯、咖啡酸苯乙酯对桑丁香假单胞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1.0 cm。进一步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初筛有抑菌活性的4种咖啡酸酯类衍生物对桑丁香假单胞菌的MIC_(50)值和MIC_(90)值,抑菌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咖啡酸戊酯、咖啡酸丁酯、咖啡酸苯乙酯、咖啡酸己酯。试验结果提示,初筛的4种咖啡酸酯类衍生物具有开发为桑疫病防治专用抑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35%噻嗪·毒死蜱EC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为该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2008年我们进行了该产品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