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2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柞蚕(Antheraea pernyi)是鳞翅目大蚕蛾科绢丝昆虫,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目前,在柞蚕基因组研究中仍没有SNP标记开发及遗传图谱构建的相关报道。以高通量测序为基础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RAD-seq,以其流程简单,不受有无参考基因组的限制,费用低廉,一次测序就可获得海量SNP标记等特点,适用于柞蚕的基因组学研究。RAD-seq技术在许多物种中,已成功用于超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等研究。本文主要介绍RAD-seq技术及其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为促进该技术在柞蚕遗传标记开发和遗传图谱构建中的应用,推动柞蚕育种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蚕茧高产、稳产,全茧量雌雄开差小作为柞蚕新品种的选育目标,选择柞蚕高饲料效率品种8821及其早熟、大型雄性成虫突变个体为亲本材料,采用杂交和系统分离的育种方法,历经10年19代育成了高产、优质,对柞蚕微粒子病有一定耐受性的柞蚕新品种辽蚕582。新品种属青黄蚕系统,二化性、四眠,秋蚕期的千粒茧质量为11.38 kg,全茧量雌雄开差率春、秋蚕季平均为25.37%,比对照品种8821缩小20.42%,平均一粒茧丝长1 219.38 m,解舒率57.98%,生丝回收率为70.13%。新品种感染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Np)的雌蛾产卵孵化的幼虫在室内正常条件下饲养,其结茧率为73.60%,比对照品种青六号提高28.22%;Np对新品种4~5龄幼虫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比对照品种8821高2.82倍,比青六号高7.10倍。新品种在小区品种比较试验及繁种试验中,蚕茧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8821增加9.39%、19.20%。综上认为,辽蚕582是丰产、稳产性好,全茧量雌雄开差较小,茧丝加工工艺性状优良并对柞蚕微粒子病感染有一定耐受性的品种,适合在二化性蚕区放养。  相似文献   
3.
对辽蚕582、9906、抗大三个品种的不同产卵时段的柞蚕主要性状进行分析,得出第一昼夜卵具有更优良的经济性状,更有利于柞蚕良种繁育。秋季卵期调查中,三个柞蚕品种第一昼夜卵平均不受精卵数和平均卵重均优于第二昼夜卵。秋季放养调查中,三个品种第一昼夜卵平均发病率和产茧重量均优于第二昼夜卵。结果显示第一昼夜卵其主要性状均好于第二昼夜卵,因此选留第一昼夜卵放养,在柞蚕繁育过程中可达到抗病、抗逆及高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浸渍法和煎煮法对22种植物进行提取,采用抑菌圈的方法测定提取液对柞蚕链球菌的活性。结果发现8种植物室温水浸提取液对柞蚕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其它14种无活性。对以上8种植物中的6种采用煎煮法进行提取,结果其提取液对柞蚕链球菌均无活性。另外,8种植物的室温水浸提取液抑菌效果受提取时间和粒径大小的影响。丙酮、乙醇对柞蚕链球菌无活性。  相似文献   
5.
徐亮  吴艳  孟宪民  戚俐  焦阳  宿桂梅  钟亮 《蚕业科学》2018,44(2):336-341
揭示秋柞蚕产量构成因素与蚕茧产量的相关程度,可为制定高产柞蚕品种选育的技术策略提供依据。采用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对10个秋柞蚕品种(纯种)和21个杂交组合(杂交种)的产量及构成要素进行统计分析。杂交种的单蛾产茧量主要集中在800~1 200 g之间,纯种的单蛾产茧量主要集中在600~1 000 g之间。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收蚁结茧率幼虫生命率千粒茧质量收蚁率单蛾产卵数量。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得到的秋柞蚕产量构成因素与产茧量的回归方程,能较好地预测秋柞蚕单蛾产茧量。产量构成因素对产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收蚁结茧率单蛾产卵数量千粒茧质量幼虫生命率。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初步认为,秋柞蚕高产品种的选育应以收蚁结茧率和幼虫生命率为主要目标性状,再兼顾其他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柞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宿桂梅  丁杰 《北方蚕业》2003,24(2):35-36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传染病,是柞蚕的主要病害之一.它的发生与流行和其他传染性疾病一样,是病原、蚕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原进入蚕体能否引起疾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蚕体本身的发育状况和抗病能力强弱,而蚕的体质又受到生长环境条件影响,养蚕实践中也有"潮生锈"的说法.为了揭示环境与发病的关系,本文就温度、湿度、饥饿等条件对蚕的感染抵抗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野生蚕类是我国重要的泌丝昆虫资源,研究其亲缘关系对于发掘和利用野生蚕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大蚕蛾科的柞蚕、栗蚕、野生柞蚕、天蚕、蓖麻蚕、透目天蚕间的亲缘关系,利用从54个引物中筛选出的30个重复性较好的随机引物对6种野生蚕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632个RAPD标记,其中可变条带数为632条,单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15~27,平均为21.1。6种野生蚕类相互间的遗传距离(D)较大,说明相互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其中:蓖麻蚕和栗蚕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761 2;天蚕和透目天蚕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671 1。采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图显示6种野生蚕类聚为4类,柞蚕与野生柞蚕聚为一类,天蚕与透目天蚕聚为一类,栗蚕、蓖麻蚕各自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8.
研究柞蚕(Antheraea pernyi)与栗蚕(Dictyoploca japonica)的人工授精技术,并应用于柞蚕与栗蚕的种间杂交试验,为利用远缘杂交改良柞蚕的经济性状提供试验技术。从种内交配40~60 min的柞蚕雌蛾交配囊中采集精子细胞用于对柞蚕处女蛾的人工授精,其受精蛾率为61.5%,受精卵率为70.5%,孵化卵率为60.8%。栗蚕精子可在种内交配40~75 min的雌蛾交配囊中采集。利用单蛾精液授精和单蛾与多蛾精液互补授精的方法,分别获得了栗蚕♀×柞蚕♂的越冬卵和蚁蚕及柞蚕♀×栗蚕♂的活胚胎。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初步建立的人工授精技术,可以进行柞蚕与栗蚕的远缘杂交。  相似文献   
9.
柞蚕育种是柞蚕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对于家蚕等其他物种来说,柞蚕育种技术相对落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不断完善,并应用到多个物种的育种工作中。简述了分子标记技术种类,原理,特点及研究成果,并比较几种常用标记方法,尝试从中找出更适合柞蚕的分子标记。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概况,对柞蚕分子标记技术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