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林业   20篇
综合类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不同的造林整地方式,对短轮伐期杨树丰产林的树高、胸径、材积和根系的生长影响不同。试验证明,在河滩地造林,整地方式以全翻深耕(60厘米)为佳,林木生长量最大,间作物收益高,每年每公顷可收入万元。  相似文献   
3.
<正> 当前,油松造林还多使用裸根苗。采用这种造林方法会因蒸腾失水降低苗木的生根成活能力,从而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因此,有不少林业工作者都在探讨防止苗木失水的措施。我们从1982年开始,从药剂处理苗木根系入手,用油松、侧柏等树种进行了一些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三年的研究,设计制造了一种能较长时间保存苗木生活力、方便运输的装苗工具——“运苗箱”。在春季使用运苗箱可使起出的苗木存放6—7天,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12天内成活率达80%以上。如再配合我们研制的造林“成活剂”,可使苗木存放期延长至10—15天,造林成活率达80—90%以上,基本可以满足造林生产的要求。此法可用于各种1—2.5年生的针叶树裸根苗和阔叶树小苗造林,也可用于苗木移植,效果优于蒲包。  相似文献   
5.
野生沙棘林改造方法及其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我国沙棘资源非常丰富,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现有的沙棘林有天然林和人工林之分,人工林因为管理不及时,自身萌蘖并混入其它树种,变为无一定株行距的野生状态。沙棘为强阳性树种,既不耐上方遮荫,也不耐侧方遮荫。野生沙棘林因过分密集,自然整枝严重,结果部位被挤到树冠的顶部,结果能力差,产果量低。据几年调查,较好立地的片林,每公顷年产果400~700kg。通过人工改造措施,改变林分组成和密度,调整雌雄比,使生态条件改变,引起单株树冠变化,进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两种针阔混交林防火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杉木-火力楠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及对照纯林内进行标准地调查。并分析各标准地的可燃物载量与分布情况,从而得出防火林带和针阔混交林的防火机理①针阔混交林的林冠层和林下植彼层中易燃可燃物的生物量和有效潜能均小于对照针叶纯林,总易燃可燃物的量也低于针叶林,②与对照的针叶林相比,针阔混交林内日均温度低、日均湿度增加、风速减小。地表凋落物的燃烧速率小,不利于火灾的发生与蔓延。③具有丰富下木的林分抗火能力强,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的抵御火灾的能力大于针叶林,④针叶树种的落叶在混交林中的分解速率快,落叶的分解速率与此期间的积温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杨树嫩枝插条,操作简单,成活率一般在90%左右,作业时间长(从5月下旬直到8月中旬),育苗成本低,除初期灌水次数较多外,管理也不太费工。更重要的是嫩枝插可以加速优良品种的繁育,一般一株2—3年生的幼树一年可采插穗20—30个,而对母树当年的高生长无太大影响。 5月底到6月初扦插,当年平均高可达1.5米,地径1.5厘米;麦收后接麦茬扦插,当年平均高生长82厘米,最高105厘米,地径0.76厘米;7月中旬以后插当年成活,第二年春季平茬,一般高生长4米左右。  相似文献   
8.
毛白杨光合作用与土壤水分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生长的3~4 a生毛白杨幼林根系分布层土壤水分的动态监测和叶片光合作用的定期测定表明,毛白杨幼树光合作用速率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净光合速率随土壤水分变化的轨迹呈S形曲线。在田间持水量40%~60%范围内,光合速率因水分下降而急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的日变化也与土壤水分含量有关,持续干旱对光合作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主要研究了苗木生长过程中的水分动态,在一年内苗木的含水量随气温上升而增多。在一天内则因温度升高而减少,苗木的水分含量也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观测了起苗后苗木的失水规律和失水对苗木成活的影响,以及栽植后苗根的吸水规律和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苗吸水、成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保鲜筒处理针叶树苗木可提高造林成活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