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猪圆环病毒(PCV)为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成员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哺乳动物病毒.目前已确认PCV有4种基因型PCV1、PCV2、PCV3、PCV4.PCV1不能引起猪发病,PCV2不仅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且还与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DNS)、猪先天性震颤、母猪繁殖障碍、猪增生性和坏死性肺炎等疾病密切相关.通过流...  相似文献   
2.
口蹄疫灭活疫苗中完整口蹄疫病毒粒子(146S)是重要的免疫抗原,它的含量、完整性、稳定性决定了疫苗的免疫效果。口蹄疫病毒是无囊膜病毒,对氯仿不敏感,对温度、酸碱度比较敏感,当pH变化或温度升高时完整病毒146S容易分解。完整的口蹄疫病毒粒子一旦裂解,疫苗的免疫效果将大幅度降低,生产中如何保护146S抗原完整性又要保证疫苗纯度,两者关系是工艺攻关难点,完整病毒粒子配合优质佐剂,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进而保护易感动物不被口蹄疫病毒感染,最终使口蹄疫灭活疫苗起到防控疫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非洲猪瘟已经成为我国养猪业的头号大敌,必将持续影响养猪生产。面对非洲猪瘟常态化,如何重构猪群的免疫程序,实现减负增效是业内需要思考的新课题。为减少免疫次数导致的免疫应激及针头传播疫病的风险,研究比较评估“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组合免疫方式与口蹄疫、伪狂犬病、猪瘟单针免疫的副反应比例、抗体阳性率。结果表明:组合免疫与单针免疫均无出现副反应,提示组合免疫是安全的。组合免疫的抗体阳性率与口蹄疫、猪瘟单针免疫的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且组合免疫产生的伪狂犬病gB的抗体水平极显著高于单针免疫的水平(P<0.01),说明组合免疫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口蹄疫灭活疫苗临床常见问题主要包括疫苗效果跟踪、免疫程序、免疫空白期与免疫接种时机的确定、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的匹配性问题、免疫失败等,为提高免疫效果,必须提高疫苗质量,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确保免疫密度,提高猪群健康水平等综合防控措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西藏芒康的山杨居群中发现有叶型明显偏大的山杨植株,通过与该地其他居群正常山杨的叶型比较推测其为三倍体山杨,后经流式细胞述验证了上述推测,确定为中国首次发现的山杨天然三倍体植株,同时以白杨组物种山杨和圆叶杨,青杨组物种冬瓜杨、梧桐杨、康定杨、滇杨、川杨、青杨、辽杨、德钦杨及大叶杨组大叶杨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每个种代表样本的染色体倍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11个物种全部为二倍体,青杨、辽杨、大叶杨的倍性与前人报道结果一致,其余8个种为首次报道。试验结果显示杨属物种的倍性相对稳定,没有发现四倍体。倍性研究结合叶片研究表明,在青杨组中叶形大小仅为不同种之间存在的形态上的差异,而在白杨组山杨中可能就是倍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疫苗联合免疫在猪场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了实验室和猪场临床效果评估,通过实验室对疫苗混合后的物理性状、疫苗效价变化进行探讨,证明联合免疫的可行性;分别选取40日龄的保育猪(2 500头)、后备母猪(1 000头)、经产母猪(1 000头)作为试验对象,将其分成5组(即:A、B、C、D、E组)通过检测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抗体效价来评估猪群的临床免疫效果。结果显示,3种疫苗联合免疫后效果不受影响,免疫副反应率比较低,猪只免疫次数以及人猪接触频率显著降低,特别是猪群进行二免后抗体效价更高,免疫持续期不受影响,此次研究结果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应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分析了湖北大老岭自然保护区不同样地大叶杨群落物种和性系统多样性。结果表明:组成大叶杨群落的植物共有182种,隶属于73科143属,其中单种属和寡种属占优势。大叶杨群落物种丰富度受海拔、坡向和林内小气候的影响,在样方3达峰值。从4个样地科属种的共有性来看,科的共有性较高,种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