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对植物多样性及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在不同环境下的响应进行分析.[方法]根据带状样地调查数据,计算研究区离沙漠边缘不同距离、沙丘不同坡向植物群落α及β多样性指数,确定调查区植物群落优势种群及空间格局分布特征.[结果](1)从沙漠边缘向腹地,植物α多样性指数(丰富度、Simpson、Shannon-Wineer、Pielou指数)均呈减少趋势,β多样性(Whittaker)指数则呈增加趋势;(2)植物多样性随坡度不同(西坡、东坡、丘间平地),由东坡、西坡到丘间平地,α多样性依次增加;由丘间平地、西坡到东坡Whittaker指数依次增加.(3)研究区优势植物种群为尖喙 牛儿苗(Erodium hoefftianum)、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早熟猪毛菜(Salsola praecox)、荒漠庭芥(Alyssum desertorum)、早熟禾(Poa annua)、虫实(Corispermum lehmannianum)和白茎绢蒿(Seriphidium terrae-albae)且均呈聚集分布.[结论]水分条件是影响植物多样性分布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沿孔雀河河流流向每隔5 km,在离河岸50 m处有自然植被分布区的土壤进行分层取样,测定各层土壤含盐量,使用地统计方法分析各层土壤含盐量的空间变异和格局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孔雀河畔0~20,20~40,40~60,60~100 cm土壤各层含盐量分别为:57.44,47.62,40.34,29.9 g/kg,均属重度盐渍化土;土壤含盐量从表层向底层递减,从上游向下游递增;同一平面内变化剧烈程度除表层外,从上向下递减。各层土壤含盐量的空间变程分别为:185.45,33.78,35.80,49.05 km;0~20 cm土壤的空间变异受外界"干扰"影响强烈,其余各层受地质构造影响明显。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
焉耆盆地44a来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焉耆盆地 1964~2007 a 景观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绿洲水土资源和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焉耆盆地1964~2007 a 5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进行景观变化分析.[结果]耕地从1964 a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8.96;到2007 a的44.69;,成为焉耆盆地最主要的景观; 1964~2007 a,草地面积减少了94.51;,主要转变为耕地;水域面积减小约1/3,遥感影像上表现出河面、湖面的萎缩;林地景观曾一度消失,近7 a在退耕还林政策推动下再次出现;湿地景观相对稳定.研究期内,城乡、工矿建筑用地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比例从0.04;上升到2.90;,但仍然属于非优势景观;未利用土地位于其他景观外围,2000~2007 a未利用地在博斯腾湖大湖东北角处有了一定的增加.[结论]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焉耆盆地自然景观干扰强度的增加,研究区内景观多样性水平降低,异质化程度降低,土地利用向单一化方向发展,土地开发已达极限,生态安全面临威胁.  相似文献   
4.
基于ALOS数据3种插值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焉耆盆地2007年生长季ALOS数据采用最邻近插值、双线性插值和三次卷积插值3种重采样方法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最邻近插值法运算速度最快,双线性插值法光谱信息保真度较高,三次卷积插值法对影像中地物空间信息保留较好.以上结果将为今后3种重采样方法的选择以及其他类似遥感影像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古尔邦通古特沙漠南缘为研究区,对CEBERS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回归模型法和改进像元二分法进行植被覆盖度估测;以QuickBird数据像元二分植被覆盖度估测结果为真值,对CEBERS植被覆盖度估测结果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估测精度分别达97.55%,97.35%,98.88%,改进的像元二分法精度最高,且在实际植被覆盖估测中像元二分法性价比最好。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河下游经济林、防护林防护效益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风速仪对塔里木河下游梨园和防护林带1 m高度处离观测对象不同距离风速进行实地观测,使用铁杆法测量其积沙量,并对其积沙形态进行分析对比,比较不同林分防风效益和阻沙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背风面距林带1~20 H,防护林带防风效能最大,达41.11;;距迎风面1~7 H,梨园防风效能最大,为76.74;.梨园和人工防护林带的阻沙形态呈现不同的分布,梨园平均阻沙量大于林带.阻沙峰值在林缘前部,林带的阻沙范围大于梨园,阻沙峰值在林缘背部.防风效益的大小与林分平均树高、冠幅和枝下高有关.树高越高、枝下高越高,防护范围越大但防风效果降低;树木冠形越大,防风效果越好.阻沙量的大小随观测范围内防风效能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