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提高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养殖效益,探究养殖密度对黑斑侧褶蛙生长发育及两性异形的影响,对3种养殖密度(140,80,55只/m~2)的黑斑侧褶蛙的生长发育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密度对黑斑侧褶蛙形态特征的影响显著,85日龄时不同养殖密度蛙的体长、体质量、头宽、前肢长、后肢长出现极显著差异(P<0.01),胫宽和肥满度差异显著(P<0.05),中等养殖密度蛙的各形态学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养殖密度蛙的形态学指标,中、高养殖密度蛙的肥满度显著高于低养殖密度蛙的肥满度。不同养殖密度的黑斑侧褶蛙的饵料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特定生长率差异显著(P<0.05),摄食率和质量增加率差异极显著(P<0.01),中等养殖密度蛙的特定增长率、质量增加率较其他两组养殖密度蛙的特定增长率、质量增加率高,低养殖密度蛙的摄食率较其他两组密度蛙的摄食率高。中、高养殖密度黑斑侧褶蛙两性异形(体长、体质量)出现时间较低密度蛙的早,雌雄体长、体质量的差异极显著(P<0.01),雌性体长、体质量均显著大于雄性。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头宽、前肢长、胫宽、后肢长局部性状的两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本人从蛙场选址、大棚建设、池水和温度调节、蝌蚪孵化和饲养、成蛙饵料、消毒等方面介绍了黑斑蛙反季节养殖技术,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提高黑斑蛙养殖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