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8篇
林业   27篇
  1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三唑磷防治马尾松毛虫,鞭角华扁叶蜂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2.
3.
鞭角华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4.
鞭角华扁叶蜂滞育期幼虫通过空间分布型参数Kuno指数、聚集指标I、m/指数、扩散型指标Iσ及α、β值分析结果,滞育期幼虫呈聚集分布、个体群。应用空间分布型参数得抽样公式;序贯抽样累积虫量界限林间90%抽样可靠性指标;50条/m2需样地42块,200条/m2需样地22块,350条/m2需样地19块。  相似文献   
5.
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前馈网络模型建模方法的分析,短角幽天牛成虫林间诱集序列的复杂性动态,用前馈网络模型计算的最大Lyapunov指数为0.074 9,说明短角幽天牛成虫林间诱集序列存在混沌现象,可以用非线性模型预测短角幽天牛成虫林间诱集数量.  相似文献   
6.
荔蒲吉松叶蜂(GilpinialipuensisXiaoetHuang),属松叶蜂科(Diprionidae)、吉松叶蜂属(Gilpinia)。1997年秋末,浙江省仙居县原杨府乡大路溪滩的大面积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林突遭荔蒲吉松叶蜂的猖獗危害,其中约3hm2松林被危害致死。1997—2000年全县发生面积623 3hm2,其中近200hm2严重危害。据查,对荔蒲吉松叶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自1997年冬开始了对该虫的分布与危害情况的调查,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进行摸索探讨。通过近4a的观察与防治试验,基本搞清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现将有关情况小结如下。1 …  相似文献   
7.
8.
灭幼脲Ⅰ、Ⅲ号防治鞭角华扁叶蜂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2年在仙居县萍溪林场采用灭幼脲Ⅰ号(每公顷用量150、205、300g)和灭幼脲Ⅲ号(每公顷用量225、300g)防治鞭角华扁叶蜂幼虫,144小时的校正死亡率为92.6%~99.3%。灭幼脲Ⅲ号每公顷用量300g对虫卵孵化抑制率59.4%~76.0%。  相似文献   
9.
1990~1993年,应用20%三唑磷乳油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和鞭角华扁叶蜂幼虫试验,结果如下:①采用300~1600倍液防治第1代≤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90.4%~100%,防治≥4龄幼虫的,其杀虫率为89.1%~95.8%;防治第2代≤3龄幼虫,72h后,其死亡率为71.9%~90.7%.②采用500~2000倍液防治鞭角形扁叶蜂幼虫,并与同倍数的40%水胺硫磷、50%甲胺磷进行对比,使用三唑磷的,72h后,其死亡率力40.3%~99.2%,96h后残毒药效为14.2%~100%,优于甲胺磷,次于水胺硫磷.在本试验设计浓度范围内,它们的杀虫效果(包括残毒药效)都是随浓度加大而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0.
鞭角华扁叶蜂是柏木、柳衫的重要害虫,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室中变为预蛹越夏、越冬,翌年5月上旬成虫羽化并产卵,6月中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林间防治采用3Y-35型喷烟机,5%溴氰菊脂1份和柴油20份的混合剂雾化熏杀1~4龄幼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