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草灰水浸泡棉子防病效果良好,它既能防病又能肥育种子,而且取材方便,容易推广,对种子安全,出苗早,长相好,被认为是一种既好又省的种子处理方法,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供试品种为岱字棉15号,将重病田棉子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资源对腥黑穗病抗性鉴定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资源对腥黑穗病抗性鉴定简报汪廷魁,崔连珊(安徽省六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六安市237009)70年代,由于放松检疫和防治工作,致使小麦腥黑穗病在安徽省有回升趋势。据六安地区植保植检站普查,全区7个县96个乡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有的乡村发病相当...  相似文献   
4.
草灰水浸种对小麦三种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灰水浸种防病效果显著,已为许多人所熟知。为了在农村条件下,能就地取材进行浸种防病处理,笔者从1959年开始,进行不同浸种方法的比较试验,以探索代替石灰水浸种的方法,特别是寻找既能防病、又能肥育种子的方法。据1977—1984年多次试验证明,草灰水浸种不但防病效果好,而且能肥育种子,有增产效应。本文从简报道小麦方面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CO2灭菌杀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草灰水浸种防病,探讨杀菌原理的过程中,发现水浸灭菌与CO_2有关。随着利用CO_2处理接种有散、腥黑穗病菌的小麦种子,获得良好的灭菌效果。将种子预浸5~6小时后,通CO_2密封处理4~6天,对小麦散黑穗病灭菌效果为97.98~100%;对小麦腥黑穗病灭菌效果为91.22%。为进一步验证,又利用CO_2作杀虫试验,亦获得良好的杀虫效果。通CO_2密封处理4~6天,对玉米象杀死率为93.15~100%;对锯谷盗为99.75~100%;对赤拟谷盗为98.55~100%。据多次试验,其灭菌杀虫效果与处理时间、温度成正比。利用CO_2杀虫,在美国已有报道,但是利用CO_2灭菌,迄今尚未见报道。试验证明,利用CO_2灭菌,必须事先将种子进行冷水预浸5~6小时,促使病菌呈萌动状态。否则效果不好乃至无效  相似文献   
6.
红麻窃蠹(Plilineurus marmoratus Reitter)是造纸新原料——红麻全杆贮存期的主要害虫。它以幼虫钻蛀红麻秸杆,造成许多洞孔和隧道,严重影响红麻秸杆造纸的纸浆得率和质量。该种窃蠹在安徽六安年发生不完整二代,以幼虫越冬。幼虫5龄,蛀食性,3龄前食量小,3龄后食量剧增,耐饥性强;成虫有假死性,善飞翔,有群飞性;成虫盛发期分别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上旬。试验结果表明,在成虫盛发期,于麻堆四周,喷洒50%杀螟松乳油和40%久效磷乳剂250倍液,防治效果达92%-100%;在温度28.2℃下,采用磷化铝10g/m3,塑料薄膜帐蓬密闭薰蒸4天,对各虫态杀死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7.
关于CO_2灭菌杀虫原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一般认为CO_2之所以能灭菌杀虫,乃因为它比空气重,排挤空气中的氧气造成缺氧窒息.但是,在抽气和通CO_2的对比试验中,通CO_2的害虫麻醉死亡速度比抽气缺氧的快72倍;抽气的害虫能保持长时间不死,即使抽气30分钟,虫子依然存活,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是缺氧窒息,还是CO_2本身的"杀灭"作用? 为探索CO_2灭菌杀虫的主因,特设计一系列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报道如下,供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草灰水浸种防病效果及其杀菌原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石灰水浸种是种子处理常规方法之一,效果虽好,但由于石灰来源不广,取材不便,还需花钱购买,故影响推广.对此,我们从1959年开始,就地取材进行不同处理方法比较试验,探索代替的方法,结果发现草灰水浸种效果好.据我所先后进行12次对比试验,可初步肯定,采用7.5%以上浓度的草灰水(指稻草灰)浸种防病效果均超过1%石灰水.草灰水浸种不仅防病效果良好,可就地取材,操作简便,容易推广,对人畜无害,对种子安全,而且还有一定的肥效,表现出苗快,长相好,前期植株增高,后期产量增  相似文献   
9.
<正> 白叶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发生频次高,发病程度重.70年代六安地区白叶枯病发生严重.80年代初,由于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病害基本得到控制.近两年特别是1987年,忽视了抗病品种的作用,扩大了感病的杂交稻,致使该病有很大程度的回升.在研究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规律的过程中,初侵染源的问题一直受到重视.50年代,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西省农科院研究证明,我国水稻白叶枯病初次侵染源以稻种为主.60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