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为了获得性状优良的水稻种质资源,采用EMS方法对缙恢21进行诱变,M4代获得不同类型的稳定突变材料,选取36份性状明显不同的突变材料进行SSR分子标记分析。从覆盖水稻12对染色体的2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5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检测到59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6.2574,有效等位基因百分数为78.40%,每对引物检测出3~5个等位基因,平均为3.9333个;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9951~1.3849之间,平均为1.2071;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变化于0.8285~0.9794之间,平均为0.9134。聚类分析得出,36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515~1.000,并在遗传相似系数0.63处将36份材料分为两大类群。  相似文献   
2.
发掘和鉴定控制水稻株高的基因,实现对水稻株高的定向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水稻恢复系R30,获得了一个能稳定遗传的半矮化突变体(sd-ch)。将sd-ch作母本,与"泸恢17"进行杂交,构建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并用SSR分子标记对sd-ch进行定位。结果表明,F1表现为正常亲本高度,F2群体株高出现性状分离,正常高度植株和半矮化植株数量分别为401和143,比值为2.8,经卡方检测符合3:1,表明sd-ch受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SSR分子标记对sd-ch进行定位,第8染色体上SSR标记RM6028从F2群体101个隐性表型单株中检测到2个单交换株,交换率为0.99%。该基因被定位于RM6028附近,遗传距离为0.99 c M。本研究对sd-ch的初步定位,以及对其进行精心定位、克隆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携有包颈性状的水稻品种与花溪糯稻进行正交与反交,F1在抽穗期全部表现正常,可以正常抽穗结实,并且正交和反交2组杂交后代无明显差异,由此可以推测控制水稻包颈性状的基因为隐性细胞核基因。同时,包颈水稻突变体与花溪糯稻杂交组合F2代在抽穗期出现包颈性状植株和正常抽穗植株的分离比经卡方测验完全符合3∶1的遗传模式。由此可以推断,控制水稻包茎性状的基因为细胞核单基因隐性遗传。通过观察统计结果推测可知,控制水稻包颈性状的基因主要作用于水稻的拔节抽穗期,表达特点为水稻各茎节无法正常拔高,直接导致水稻稻穗不能正常拱出剑叶鞘,间接导致水稻穗长较短,穗粒数较少,最终导致水稻减产,但籽粒较饱满。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水稻分枝突变体的遗传规律,将蜀恢527 分枝突变杂合体(蜀恢527 经化学诱导,M3 代稳定 而得)分别与正常分枝的泸恢17、R30 进行正反交杂交组合,经过田间性状调查与卡方检验,发现F1代分枝突变体 为隐性遗传,在F2分离群体中,分枝突变体的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的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因此,可以推断该分 枝突变体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水稻色素基因的遗传规律以及与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 R30 白 化、黄化致死突变体,然后通过其杂合体与 R527、泸恢 17 等正反交,分析 F 1 代出现分离的情况和 F 2 代的分离比例, 同时对杂合体后代的分离比例进行分析。 根据卡方测定的结果,确定了水稻的白化、黄化突变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 律,都是由 1个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遗传。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推广贵阳市口感佳、产量高的鲜食玉米新品种,从全国各地引进18个鲜食玉米品种,开展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产量上,密甜糯2号产量最高,其次为中鲜糯808;在品质等方面,沪红糯1号、万彩糯6号、万彩甜糯118达到1等,其他品种达到2等。密甜糯2号、中鲜糯808可作为2023年的主推品种,沪红糯1号、万彩糯6号、万彩甜糯118可作为辅助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