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9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称重式蒸渗仪测定作物蒸散量(ET)是公认的一种标准测定方法。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因单点独立安装而无法进行不同处理的重复试验,小型蒸渗仪则可解决该问题,但目前对于小尺寸蒸渗仪的适用性尚无统一结论。本文利用1m2(SL)、2m2(ML)和4m2(LL)3种不同面积的蒸渗仪在冬小麦(2012年11月21日播种,2013年6月20日收获)和水稻(2013年6月22日移栽,2013年10月28日收获)整个生长季进行连续蒸散量观测,筛选无有效降水日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冬小麦和水稻生长季内,SL(小)蒸渗仪所测蒸散量日内变化均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幅度,ML(中)蒸渗仪所测蒸散量日内变化趋势均与LL(大)蒸渗仪所测一致,日内变化比较平稳;(2)ML蒸渗仪所测日蒸散量与LL所测结果的相关性最好(P<0.01);(3)SL蒸渗仪所测水稻日平均蒸散量和蒸散总量与LL接近,所以可将SL蒸渗仪替代LL测定水稻日平均蒸散量和蒸散总量;ML所测冬小麦和水稻的日平均蒸散量及蒸散总量均比LL明显偏小,蒸散总量偏小主要由于拔节后较大的日蒸散量偏差导致。  相似文献   
2.
紫外辐射增加对作物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UV-B紫外辐射增加对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UV-B增加能显著延缓种子发芽进程和幼苗生长,不同作物对UV-B增加的敏感程度不同,作物幼苗在三叶期前地上部与地下部对UV-B增加的敏感程度相近。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了磷化工的主要污染物固体废渣磷石膏的农业资源化利用。室内测定了磷石膏浸提液对玉米种子有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石膏浸提液在6 d之内抑制玉米种子的萌发,浓度越高,玉米发芽率越低,且对第3天和第4天的发芽率影响最大。低浓度的磷石膏可以促进α-淀粉酶和(α+β)–淀粉酶的活性,并在0.25%的浓度达到最高值。玉米吲哚乙酸含量有明显变化,0.1%~0.125%浓度处理会使吲哚乙酸含量减少,在0.125%浓度吲哚乙酸含量达到最低值,比对照低27.73μg·g-1,在0.5%达到最高值。种子的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降低,0.25%磷石膏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紫外辐射增加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紫外辐射增加能显著降低小麦产量,对经济系数无显著影响,但生物产量显著下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群体叶面积指数(LAI)下降造成,而净同化率变化趋势不明显。紫外辐射增加导致生物产量下降的关键时期为拔节--孕穗期,而对拔节前的干物质生产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5.
光合作用模型在长江下游冬麦区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直角双曲线、非直角双曲线、渐进指数及修正直角双曲线等4种光响应模型为基础,结合CO2浓度和温度变化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推导出4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模型。分别利用长江下游冬麦区2个主栽冬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确定模型参数并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修正直角双曲线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r)为0.925,均方根误差(RMSE)为1.666μmol.m-2.s-1。修正直角双曲线模型考虑了光抑制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预测高光强情况下的冬小麦光合速率,因而最适于长江下游地区冬小麦光合作用的模拟。研究结果可为选择最佳的光合作用模型进行冬小麦生长模拟及产量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黄瓜枯萎病是由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引发的一种土传病害,严重影响黄瓜生产。采用化学防治,虽有一定效果,短期能控制病害的发生,但长期连续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同时严重污染环境和降低黄瓜品质,影响人体健康。生物防治既能控制病害的发生,又不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近几十年来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方法进行简单回顾和综述,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甘蓝型油菜秦油10号开花期不同叶型叶片的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及N含量,研究开花期叶片SPAD值、叶绿素含量及N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了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及N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开花期不同叶型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N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开花后2周至开花后3周叶片含N量迅速下降,短柄叶与无柄叶分别下降20%和26%;②盛花期(花后2周)不同叶型叶片叶绿素含量与N含量无柄叶>短柄叶、长柄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SPAD值差异未达显著水平;③盛花期不同叶型叶片的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及N含量之间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2 0**、0.711 8*,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刘寿东  张富存  胡凝  刘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375-4379
[目的]对不同株型水稻冠层结构、冠层内光分布和光合作用之间的定量化关系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方法]采用双参数椭圆函数和Beer-Lambert光传播定律分直射光和散射光对作物的冠层结构和光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函数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曲线变化趋势一致。两优培九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较为一致。但是汕优63无论是直射光还是散射光,均表现为在冠层上方实测值比模拟值大,而在冠层下方模拟值比实测值大。通过对消光系数的模拟研究表明,9:00~17:00两优培九直射光消光系数要比汕优63平均小0.45,而散射光消光系数两优培九为0.34,汕优63为0.38。[结论]在一定环境下,作物叶倾角分布密度的差异程度决定了冠层光分布差异的大小,因此,将消光系数视为常数是不适当的;可以在冠层光分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冠层光合作用的数值模型,进而估算作物的生产潜力,为作物育种与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富存  江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48-11349,11378
[目的]通过在典型晴天和阴天利用LI-8100对拔节期大麦田土壤呼吸速率的测定,研究UV-B辐射增强20%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人工增加和控制UV-B辐射的强度。[结果]UV-B辐射增强显著抑制大麦田的土壤呼吸。晴天时正常大麦田(B)的土壤平均呼吸速率比UV-B辐射增强20%处理的麦田(BU)高1.02μmol/(m2.s),在阴天无外源UV-B辐射强迫的情况下,B处理的土壤平均呼吸速率则比BU处理低0.71μmol/(m2.s)。晴天UV-B辐射增强导致大麦田土壤呼吸的Q10值减小,而阴天无UV-B辐射胁迫时土壤呼吸的Q10值增加,导致了土壤呼吸速率的不同变化。[结论]UV-B辐射增强会显著抑制大麦田的土壤呼吸速率,从而影响作物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污染环境的化工废渣磷石膏农业资源化利用,本试验以小麦种子为材料,考察磷石膏对作物种子的影响。用浓度为1∶1000,1∶800,1∶400,1∶200,1∶100的磷石膏浸提液和清水(CK)浸种处理小麦种子2 h,测定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吲哚乙酸含量、种子生命力等指标,研究磷石膏浸提液浸种对小麦种子及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石膏浸提液对小麦种子中的α-淀粉酶活性有促进作用,浓度为1∶400的磷石膏浸提液的促进作用最强,用其处理过的小麦种子中的α-淀粉酶活性比对照增加了56.7%;但是磷石膏浸提液对小麦种子下胚轴中的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用浓度为1∶100浸种后的小麦种子其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比对照下降了83.4%。可溶性糖含量和吲哚乙酸含量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逐渐下降,低浓度的磷石膏浸提液提高了小麦种子生命力,而高浓度的磷石膏浸提液则对小麦种子生命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