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汉代文景之治时期,农业有所发展,社会进步。汉文帝听从晁错的建议,"除民田之租税"13年,为免除农业税开了先河。本文初步澄清当时的每亩单产、劳动力生产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全国粮食总产量等问题。还对汉代与现代的面积、计量作了比对。证明晁错所说的:"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比较切合汉代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租佃制是具有活力的土地流转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中国农村自始至终存在着两种经济成分:一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所谓“编户齐民”似“汪洋大海”的小农经济。另一种是地主经济,他们依靠其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优势,占有超常的土地,控制劳动力,用剥削方式从事生产经营。地主土地的经营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蓄养农奴耕作、雇工耕作和出租给佃户耕作。宋代以后广泛实行的租佃制是历史选择的结果。租佃制促进了土地权属的流转,目前土地租赁在农业经营中依然存在活力。  相似文献   
3.
名田制是汉代四百年来土地制度方面的基本国策。制度的基础是前朝的授田制、限田制和军功爵制,特别是商鞅变法为名田制打下基础。由近年出土《张家山汉简》中,知道汉初推行名田制,按照爵位确定占有田宅数量。民爵和一般庶民要加入什伍组织。庶民可占有田一顷,宅一区。宅田宅数量根据户主变动有授有还。公大夫以上高爵位者不承担纳税和支差役,身死后继承人要降爵,减少相应的田宅数量。  相似文献   
4.
豫北地区谷子一般都行直播,二年三作地区多春直播,一年两作地区多夏直播。而在辉县、新乡一带有利用谷子移栽施行一年三作的,这样不但栽谷本身增产,而且能施行一年三作,增加了复种面积。当地为水浇地,轮作  相似文献   
5.
秦汉以后,农村中由地方豪强控制政治经济,很多人只是农奴身份,即便是自耕农也受到很大的压制。所发生的社会动乱,以及改朝换代的主导是权臣和地方豪强。土地制度改革也是由统治者主导进行的。到宋代较普遍的实行了佃耕制,出现了许多庶族地主。土地零细化,土地买卖频繁,劳动力自由化,大量的雇工出现。而失掉土地的农民成为流民或半流民,造成社会的严重问题,农民起义由此而频繁发生。但一千多年来“千年田换八百主”不断的更换土地主人,依然保持佃耕制,直到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才促成土地改革。两者的主要土地问题差异:前者是朝廷与豪强争夺编户,土地改革目的是抑制豪强;后者是流民丧失土地,要均平土地权力。  相似文献   
6.
张履鹏 《古今农业》2006,(3):98-107
乡村自古以来,就有乡遂管理体制。战国、秦、汉确立郡县制后,县以下乡村的基层行政组织实行什伍制、三长制等。到宋代以后为保甲制。组织形式和任务虽然有些差别,但都是以户为基础组成的,基本是大同小异。任务不外是协助官方管理户籍、治安、税收、教化等。这些人员俗称乡约地保,只不过是“庶民在官”。一般都不属于官员。解放以来,农村政权有了根本变化,当人民公社解体后,乡成为一级政府,权力较大。但由于机构庞杂,财政拮据,困难很多;同时加重了农民负担。目前“三农”问题已经引起各方注意。在农村政治经济体制各项改革中,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是推行民主自治,以繁荣农村的经济、文化事业。本文主要是探索历代农村基层行政的变革历程,为当前农村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商鞅变法“除井田,开阡陌”后,军功爵制在秦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并延续到整个汉代,建立了二十级军功爵。在授田方面为“名田制”,按照军功爵高低授田。名田制实际也是限田制,给了有爵位人的占田资格,限制普通平民的发展。汉初由于官府公开卖爵,土地的自由买卖,一部分“富民、豪民、富商占有较多的土地,成了豪民地主。豪民乃大量出现,并逐渐形成为新的一种地主经济类型,大量使用奴隶。东汉以来豪强地主恶性膨胀,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乱,造成不论南方和北方都出现大量使用农奴的庄园经济。秦汉时期的名田制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豪强庄园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大动乱则是其外界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国内首次发现汉代村落遗址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内黄县在2003年清理黄河故道中,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汉代村落遗址。发现真实村落在国内还是首次。保存有完整的村落、庭院、道路、田垄,是两千的村落再现。庭院生产、生活功能设备齐全,内存有铁犁、石碓、石磨等农具。为研究汉代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经济状况、农村社会结构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一、材料和方法试验地设在本所内,属石灰性土壤,前茬油菜。谷子播种前亩施饼肥100斤,拔节期亩追硫铵50斤。0—20厘米土壤肥力基础:有效 N84.7ppm,速效 P27ppm,速效K120ppm,有机质含量1.464%。播种日期为6月5日。密度25000株/亩。测定品种:新  相似文献   
10.
张履鹏 《作物学报》1985,11(1):15-22
用同位素~(15)N、~(32)P 示踪研究证明,谷子灌浆阶段植株对 N、P 元素的吸收量各品种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多花晚熟型品种日本60日谷及其杂交后代吸收量较大,但向穗部的运转速度较慢;早熟型新农761谷吸收量虽少,而向穗部运转快,并且这种特性可以遗传给其杂交后代;示踪~(15)N、~(32)P 向穗部的运转速度与当时的气温变化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