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绿色革命步入第二个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67—1968开始大规模推广半矮秆小麦和水稻品种以来,关于这些高产品种及其有关技术的好处和坏处已经有过不少评论。由于它引起了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巨大进展,有人热情地称之为“绿色革命”和“奇迹水稻”。由于它需要良好的水肥条件和大量投资,而且对生产者的利益分配不均,也有人考虑到社会经济方面而著文攻击。现在绿色革命的第二个十年才开始不久,在这个时候把绿色革命头十年两种主要粮食所取得的成就加以总结,并指出为巩固和扩大影响需要什么新的技术发展,看起来是正合时宜的。  相似文献   
2.
水稻对人类文明和人口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稻基本上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半水生的禾本科植物。在农业时代到来以前,它就作为一种食物提供给那些依赖狩猎、捕鱼和采集食用植物为生的人们。即使在今天,在许多环境恶劣的潮湿热带地区,水稻仍是维持人们生计的主要食物来源。然而在水稻发源地之外的那些水利得到控制、土壤得到肥沃、耕作以及除草和选种工作进行或实施得很好的地区,水稻产量稳步增长,稻米的过剩是使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的提高,以及它的多季收获,刺激了一些亚洲国家文明的发达。本文概括地叙述了这一迷人的历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岛屿的稻属植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属(ORYZA)有着悠久的历史,亚洲水稻(O.Sativa L)和非洲水稻(O.glaberrima),这些多产的栽培种,都是稻的属类。其野生种类,以一种非断离的方式,泛热带式地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表明了在超级大陆断裂和飘离之前,就有了其冈瓦纳陆地((Gond-wanaland)的起源和种间的演变。带有众所周知的基因组(染色体的补足物)的野生种类的地理  相似文献   
4.
编辑先生: 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上刊有黄其煦先生撰写的有关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农作物研究的论文(请见39页至47页),我发现该论文的第二部分引用了我在一九七六年发表的论文,引文编号为注[120]。在贵刊上黄先生引用我的论文说水稻由印度通过三个途径传入中国。我认为黄先生过于简单而误解了我的观点,以至误引了我在《早期稻作栽培史》一文中的观点(该文刊于伦敦皇家学会哲学会报B类275:143—157),在143页上我指出:“亚洲稻种系左一个广大的地带由一种一年生植物祖先进化而来。此广大地带是自喜马拉雅山麓东边小丘下方之恒  相似文献   
5.
谷类及食用豆类之起源与早期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丰饶的农业是所有文明昌盛的主干。中国史前文化开始繁盛并传播即当中部平原、长江下游盆地南岸边界区域,及可能之邻接地区的作物生产同时呈现有进展之时。黍 shu(mille-t)、稷 chi(millet)、稻 tao(rice)、麦 mai(大麦和小麦)、以及菽(大豆)shu(soybeans)——神话传说中所谓之五谷——为以后中华文化之扩张与发展提供了基本要件。本文系自多种学科获得之知识为基础而综合叙述主要粮食作物之早期历史。有关生态的、土壤的,及生物环境等方面亦加入讨论,俾供更多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农业考古》编辑部: 很高兴接到1982年第二期《农业考古》杂志,内容较前更为丰富,谨致贺意,并希将1982年第一期补寄一份为祷。1983年订费当另行汇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