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们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都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茶谱》中则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84年75号文件对茶叶购销体制进行改革。除边销茶外,实行议购议销,市场彻底放开。今年乌龙茶出口改为许可证制度。这一政策对促进茶叶生产、搞活茶叶流通,扩大茶叶销售,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以福建为主要产区的乌龙茶,实行开放以后,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50年代以前,各地出售的商品茶,一般皆属散装茶,顾客买多少,现称现实,唯独乌龙茶全部是以大小包装的形式投放市场,至今国内外乌龙茶销区也仍然保持这种形式。包装茶原于武夷茶的初制工序,由于武夷岩茶单丛、名丛的品种很多,而大部分品种的数量却只有几两,在初制烘干工序中,因数量少而难于单独供焙(足火),于是采用武夷山区制造的、没有杂味的“武夷纸”裁成内小外大的正方形,放入茶叶约25两(司码秤),刚好包成长方形四方包,包外标示茶叶的品名,然后合并烘焙,商家为表示地道产品,在茶包上加盖茶庄、茶行名称后,即原…  相似文献   
4.
茶叶之采制工艺不同,可以分别制成不发酵的绿茶、全发酵的红茶、半发酵的乌龙茶、窨花的花茶和团块状的紧压茶。其中,采制工艺最为精细、复杂和独特的要算脍炙人口的乌龙茶了。在福建高山地区,乌龙茶一般每年采摘四次。茶树经过越冬期,在将近半年休养期内已积蓄了充足的养分,到了春天又因雨量充沛、气温逐升而稳缓生长,其叶长势厚实柔嫩。此种在入夏前后采摘的茶叶称为春茶,制作后条形肥壮,色渗光润,香味浓郁而耐于冲泡,品质产量居各季之首,立夏以后,茶树因气温续升,生长迅速,故高山地区一般在采摘春茶后的五十多天(夏至前后)即再次采摘茶叶并称为夏茶,由于生长期短,新梢易呈老化,其成茶后条形粗细不匀,色泽暗褐,香短而水味涩,产量仅为春茶的6~7成;夏至以后,茶树芽梢因气温较高而生长加快,生长期缩短至四十多天,此种在立秋至处署前续摘的茶叶称为署茶,其成茶色泽黄褐,泡水苦涩而略带璜味,产量仅占全年的20%左右;立秋后气温渐降,雨量锐减,茶农一般均在秋分前  相似文献   
5.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这是宋代范仲淹对武夷茶的高度评价。武夷茶之所以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不但因为他生长在烂石沃土、清泉笼雾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而是同它在采制加工、储藏和包装等方面的技术特色紧密相关的。解放后武夷茶的生产虽有所发展,但其质量则逐渐下降。多年  相似文献   
6.
海外乌龙茶市场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中输出比较早的茶类,以各时期输出的主要市场进行划分,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即风靡欧美时期;侨锅茶时期和日本乌龙茶热时期,或称液体乌龙茶时期。一、风靡欧美时期荷兰人是最早购用中国茶叶的队训人。1596年,荷兰人在爪哇万丹建立东洋贸易据点。明万历38年(161O年),荷兰商人在万丹首次购到由厦门商人运去的茶叶。以后又在爪哇、苏门答腊多次购买华茶,转运欧洲卖给英国等国家。并按厦门方言茶(TAY)的读音称茶为THEE。当美国东印度公司直接到东方进行贸易时,已成为欧洲人普遍的饮料。至于当时输往欧洲的茶…  相似文献   
7.
张水存 《福建茶叶》2011,33(4):58-59
乌龙茶主要产地在福建、广东和台湾。半发酵的乌龙茶应始于明代中后期而盛行于清代,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当时国内生产的茶叶有绿茶和乌龙茶(或称武夷茶)。这时候,欧洲人陆续东来,对中国茶叶始有所见闻。1545年前后,意大利人赖麦锡(Giambatista Ramusio)写的《航海记集成》中载:“在中国,所到之处都在饮茶,空腹时  相似文献   
8.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什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茶谱》中则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陈藏器《本草拾遗》又云:“诸药为病之药,茶为各病之药。”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  相似文献   
9.
2004年6月9日,厦门市茶叶学会、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与日本国朝日饮料株式会社在厦门京闽中心酒店进行茶叶学术交流。出席会议的:日方代表有厦门茶叶学会名誉茶师、朝日饮料株式会社饮料研究所高级经理佐藤克彦与该社副主任、日本健民食品株式会社和新光贸易株式会社部长等7人;中方参加人员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荣冰所长、郭吉春副所长,福建农林大学詹梓金教授、郭雅玲、林金科副教授、袁地顺讲师,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马启和副局长,厦门市产品质量检验所黄莺莺工程师,厦门大学教授郑启五和厦门市茶叶学会理事长王贵卿以及学…  相似文献   
10.
根据目前所见资料 ,福建省生产乌龙茶当始于明代中后期而盛行于清代 ,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乌龙茶是我国最早由厦门口岸出口欧美国家 ,并被当地人民视为“灵丹妙药”的茶叶 ,由于在市场上盛行不衰 ,输出数量逐年猛增 ,至 19世纪中期已达到历史上的最高记录 (1877年出口数量为5 4 2 5 60t,)。然而 ,因为质量等等原因 ,在 19世纪末 ,这种畅销于欧美市场达三百年的黄金时代却逐渐消逝了。直到 190 1年 ,厦门口岸出口的乌龙茶仅为 4 2 1 0 2t,已不及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其中 ,出口美国的数量仅 1 74吨 ,余者则出口到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