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林业   13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速生榆树杂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林科院在1976—1987年以内蒙古巴盟白榆、兰旗白榆、河南孟县白榆为母本,以河南孟县白榆、内蒙古清水河县白榆和巴盟红皮白榆、黄榆为父本,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选育出8个速生榆树杂种。它们均为早期速生,在内蒙古林科院,3年苗期对比试验,高生长量为呼市白榆的133~195%,径生长量为122—189%。8年区域造林试验,表现最好的是巴盟白榆×清水河白榆:树高为13.5m,胸径18.3cm,年平均高生长量1.75m,径生长量2cm,其余7个杂种年平均高生长量均在1.39~1.63m,径生长量为1.73~2.03cm,为呼市白榆高生长量的111~140%,径生长量的173—203%。这8个品种抗旱性强,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适于栽植在呼包、河套平原和乌盟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3.
引言白榆(Ulmus pumila Linn),属高大乔木,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淮北和西北平原等地。它具有喜光、耐寒、抗旱、抗风、耐盐碱,主侧根均发达,对土壤要求不苛、生长快、繁殖容易,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是我区平原绿化和广大的干旱草原、丘陵造林的主要的硬阔叶树种之一。然而,我区的白榆类型,绝大部分则存在干形不良、生长较慢等缺陷。这两大不利因子成为发展榆树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
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沙地杨树丰产林集约栽培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建立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以探讨杨树用材林速生丰产集约经营模式,培育了大、中、小径材林67hm ̄2。并对集约栽培的措施,如立地类型划分、整地方式、良种壮苗、大坑深栽等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沙地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试验站对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沙地的综合治理效果:形成一定规模的绿洲,呈现出林农、林牧、林果共同发展的态势。说明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沙地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开始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蹬口县防沙林场第三作业区建立沙地综合治理试验基地,进行了立地类型划分;杨树丰产林集约栽培模式;杨树丰产林产量及其生长规律;杨树丰产林经济效益和基地建设综合效益分析等研究工作。基地的杨树丰产林的生长普遍超过自治区地方标准和国家制定的丰产林指标。沙地经过以营造杨树丰产林为主的综合治理,使原来的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成为栽培用材林、果树、农作物和牧草的生产用地。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杨树丰产林试验基地,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属干旱荒漠地区。自1985年开始先后从国内外引进杨、柳、榆树30种75个无性系,现已栽植成功的有25种65个无性系,表现最好的有16个品种(无性系),有部分树种开始推广应用到生产中。  相似文献   
8.
我区地域辽阔,又有适应杨、柳、榆生长的自然条件,尤其是西部地区,是个缺林少树,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地方。杨树、柳树、榆树不仅种类少,而且生长缓慢或干形弯曲,从外地引进的一些杨、柳、榆树虽速生、干形通直,但多数又适应不了我区自然条件,往往达不到引种的预期效果。内蒙古林科院为培育速生、干形通直的优良杨、柳、榆树杂种,于一九七三年开始进行杂交育种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引言杨树是我区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它不仅具有速生、适应性强、用途广、工艺价值高等特点,而且通过杂交易于产生新品种和定向培育。为了培育适合我区生长的优良杨树杂种,我们进行了速生、抗旱、抗盐、耐寒杨树杂种的优良单株选育。从1973年以来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培育与选择以及区域试验,从我院杂交成功的238个杂交杨组合中,初步选出美×大青山青杨74—2。它的主要特征是,杂交优势显著、速生、容易繁殖、抗病虫力强、耐寒、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经园林绿化美化的快速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已基本得以解决。为解决四季色彩单调的问题,人们已开始追求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的园林美景,即从追求单一的常绿绿化苗木向追求彩色苗木转型,在现代园林建设中色叶树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色叶树市场需求量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