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10个高蛋白和4个高产小麦亲本的太谷核雄性不育株(经6~10代转育)等量种子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1;由4个高产小麦亲本的太谷核雄性不育株等量种子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2。对B1进行混合选择(MS)和单性状集团选择(CS),对B2进行回交混合选择(BS),各进行3轮选择,研究了6个性状的直接遗传进度。结果表明,利用太谷核雄性不育基因进行小麦轮回选择是有效的。对于单个性状的改良,CS是最有效的方法,且第一轮(C1)选择进度最大,但多元方差分析表明CS不利于群体的变异。MS在第2轮(C2)效应最大,BS到第3轮才显示出最大效应,而且MS和BS均有利于群体的变异。从3轮选择的平均效应看,MS是3种轮选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1983—1987年对CHRIS 小麦不育胞质单体系进行细胞学观察及其利用研究。结果表明:确定单体的最好时期是后期Ⅰ、中期Ⅰ。利用msCHRIS 小麦单体进行恢复基因染色体定位,如果恢复基因在这一条单体上,杂种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例为97:3:如果不在这一条单体上,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例为3:1。利用mscHRIS 小麦单体作轮回亲本与八倍体小黑麦和普通小麦杂种后代回交,能够创造新的小麦不育系、恢复系的添加系21Ⅱ+1ⅡR 和代换系21Ⅱ+1ⅡR~1ⅡA。  相似文献   
3.
普通小麦Primepi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当前世界各国对雄性不育胞质杂种小麦的研制仍以提型不育系为主,但却存在着分歧的意见。木原均和常胁恒一郎(1964)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外来不育胞质降低了植株的生活力,而造成抽穗期的某些推迟。这种看法可能与日本当时主要研究某些山羊草属的不育胞质有关。从提型不育胞质,没有发现这种明显的效应。Wilson(1968)认为,看不出提型不育胞质在成熟期、农艺性状或品质上有明显的副作用,但是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有一种漂亮的绿色植物,它的叶子宽大翠绿,叶型类似蒲公英,折断后有白色的乳汁流出,肉质根呈白色且形似胡萝卜,这种植物叫做普纳菊苣。普纳菊苣属于多年生宿根植物,是散叶菊苣的一种。它的叶片柔嫩多汁,富含各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特别是淀粉、维生素、胡萝卜素和钙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1980年选用了五氯硝基苯等九种化学农药0.2~0.3%(按种子重量),无论干拌和湿拌处理小麦种子对小麦网腥黑穗病或光腥黑穗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各种药剂的防效相当于对照的0~39.9%,其中干拌以35%菲醌(0.3%)、25%7313(0.3%)和50%多菌灵(0.3%)效果最好,其次为50%麦穗宁(0.2%)和75%五氯硝基苯(0.3%);湿拌以30%菲醌(0.3%)、25%7313(0.3%)、50%多菌灵(0.2%)和75%五氯硝基苯(0.3%)效果最好,其次为50%麦穗宁(0.2%)和70%托布津(0.2%)。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农村散养鸡的免疫效果明显低于规模养殖场,究其原因,虽然农民自行免疫预防的积极性高,但并非按专业部门规定的科学免疫程序进行,加之操作不规范,免疫后管理不科学等因素影响,笔者针对以上原因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病死畜禽含有大量致病菌,用这些病死的畜禽为原料加工成的肉食品,如被人吃后,将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隐患,要防止病死畜禽进入加工环节应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8.
绿色养殖是未来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经不满足于吃得饱,而是要求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但最近媒体上频繁报道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大都是由于滥用抗生素、饲料药物添加剂,而导致产品质量不安全,这已经成为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要破解这道难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只有开展健康养殖,建设绿色养殖方法,才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现在无论是养殖户还是从事诊疗的兽医都有这样的共识:畜禽疾病越来越难治疗,抗生素效果有所下降,而剂量正逐渐增大,疗程也在延长。究其原因,这就是致病菌产生耐药性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