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通过稀植单株挂牌标记跟踪调查方法,研究水稻空育131在黑龙江省八五○农场地区的不同时期分蘖 与成穗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空育131单株最高分蘖可达24个(包括主茎),成穗22个。6月23日以 前的分蘖,均为有效分蘖,成穗质量高,对产量贡献率大。6月23日可作为本地区水稻空育131高产控 蘖起始日期。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管道外防腐层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志  邵建  陈洪源  李晶淼  王玉梅 《油气储运》2011,30(11):845-847,6
3LPE防腐涂层在国际管道涂层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但其作为管道外防腐涂层有最小厚度要求,因而应用成本较高,同时,其补口失效问题也影响了管道的安全运行。陶氏化学公司(DowChemical)采用特殊的聚乙烯层和聚合树脂粘结剂开发出新型3LPE涂层材料,可有效防止目前3LPE防腐层易出现的PE层粘结失效;加拿大Brederoshaw公司开发的新型高效复合防腐层系统(HPCC),采用三层全粉末静电喷涂技术,使涂层系统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界面。同时,国内外陆续开发了一些新型补口材料,如粘弹体防腐材料、聚合物网络涂层和液态聚氨酯涂层,可一定程度改善3LPE防腐层的补口质量。  相似文献   
3.
田望  张玉志  钱成文 《油气储运》2014,(2):135-138,143
“十二五”以来,中国石油的管道业务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初步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覆盖全国、调度集中的油气供应网络。同时,根据集团公司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管道企业提出建设“绿色”管道、“安全、高效、低碳”运行管网的新要求。针对中国石油管道企业面临的各种低碳挑战和机遇,从低碳政策、标准、节能减排等方面,分析了建立企业碳管理的必要性,结合油气管道企业特性,提出了“中国石油管道企业碳管理”的定义,初步构建了中国石油管道企业碳管理框架,包括管道碳核算与审核、管道碳排放水平评价与高排放源识别、管道低碳解决方案、减排潜力、碳交易等5个步骤,对油气管道企业碳管理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参12)  相似文献   
4.
玉黄金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玉米高产栽培过程中,由于种植密度加大,倒伏、秃尖等现象常常出现,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本试验研究了玉黄金不同量级、不同施用时期对玉米化控作用。结果表明:玉黄金主要控制基部1-5节节长,使茎秆缩短、粗壮,叶色深绿,株高、穗位降低20-50cm;施用量越高,矮化作用越明显,以300mL·hm^-2为宜;施用时期以玉米展开叶6片时施用为宜。  相似文献   
5.
水稻超早育秧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活动积温比虎林地区多150~200℃的12~15叶越区晚熟品种,通过提早扣棚,增加活动积温,使其正常成熟。结果表明:在虎林区选择12~13叶品种才能安全成熟,其中株高过高的品种要注意肥水调控,防止其倒伏,增施磷钾肥,使茎秆粗壮,提早成熟;秧苗管理要防止徒长和干枯,更要防止因育苗时间过长引起早穗。  相似文献   
6.
运用叶龄诊断技术,研究水稻不同栽培模式的植株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叶龄进程前期与秧苗素质呈正相关,后期与气象条件呈正相关,而与栽培模式关系不大。而栽培模式与分蘖进程、成穗质量、产量性状关系极大。在本试验区内,几种栽培模式各具特点,但钵育摆栽秧苗素质好,水稻产量最高,比常规栽培提高12.6%。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企业科研与生产经营脱节、与生产经营结合不够深入的问题,提出了企业科研与生产经营融合的观念,认为企业科研的全过程都必须围绕生产目标的实现和生产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与生产经营密切结合.以中国石油管道公司为例,分析了目前该公司科研与生产经营融合的现状,指出科研在与生产经营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建立科研全过程与生产沟通机制、强化科技项目后评价、不断开展技术集成和有形化、推广应用科技服务平台4条措施,推进科研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从而有效地提升科技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和主营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图1,参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