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5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无蜡粉遗传标记杂交组合对混播制种效应进行了研究。2002、2003、2004和2007共4个年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混播制种比行播制种产量年度平均高18.7%,杂种率高5.1%,纯杂种产量高20.1%。混播制种的增效主要得益于父本植株在田间均衡的分布和良好的个体发育。混播制种法在油菜遗传标记杂种、抗除草剂杂种、掺合杂种等方向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将诸葛菜作为油料作物在成都地区进行了驯化栽培,就栽培措施对诸葛菜菌核病发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对诸葛菜菌核病的发生影响极为显著,三个播期间诸葛菜菌核病病情指数差民均达极显著水平,播种越早,发病越严重。密度、施氮量对诸葛菜菌核病发病影响不显著,但播期、密度和施氮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是野生十字花科油料植物,主产于中国,其种子油含亚油酸53.17%,棕榈酸14.31%,芥酸0.94%[1,2],而甘蓝型油菜种子油含亚油酸17.40%,芥酸26.75%[3]。亚油酸又称维生素E,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之一[4]。根据李义文等的结果[5],诸葛菜适宜在四川西北部种植,因此我们在温江进行了诸葛菜的栽培试验,以探讨诸葛菜的适宜栽培措施。 1 材料和方法 诸葛菜L2群体由四川大学植物遗传研究室提供。1995~1996年在成都温江进行诸葛菜驯化栽培,设3种密度(120 000株/ha,150 000株/ha,180 000株/ha);3种播期(10月8 日、18日、28日),3种施氮水平(尿素225kg/ha,300kg/ha,375kg/ha)。正交设计,3次重复,随机区组,共9种处理,27个小区,每小区20.01m2。正交设计见表1。1996~1997年重复1次,另外根据1995~1996年试验结果于10月18日播种进行高密度试验,设4种密度(180 000株/ha,225 000株/ha,270 000株/ha,315 000株/ha),施尿素225kg/ha。诸葛菜成熟时每处理考种2个重复,每重复考种10株,考种标准参考刘后利[5]。各小区诸葛菜种子单独收获计产。将正交试验和高密度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分析方法参考荣廷昭的[6]  相似文献   
4.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无蜡粉遗传标记杂交组合对混播制种效应进行了研究。2002、2003、2004和2007共4个年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混播制种比行播制种产量年度平均高18.7%,杂种率高5.1%,纯杂种产量高20.1%。混播制种的增效主要得益于父本植株在田间均衡的分布和良好的个体发育。混播制种法在油菜遗传标记杂种、抗除草剂杂种、掺合杂种等方向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遗传标记杂交油菜组合及其不育系为材料,以不同不育株率、施氮量、播种期为处理,研究了甘蓝型杂交油菜不育株的产量效应.同时,还调查了大面积移栽和直播条件下不育株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育株比正常杂种植株的单株角果数、每果粒数、单株产量均显著降低.在不同不育株率情况下,不育株单株产量2007年减产38.89 %~50.00 %;2008年减产55.34 %~65.80 %.不同施氮量情况下,不育株单株产量减产41.83 %~76.34 %.不同播种期情况下,不育株单株产量2007年减产50 %~58.76 %,2008年减产50.40 %~58.04 %.大面积移栽种植不育株减产47.28 %,大面积直播不育株减产45.33 %.以上试验不同处理不育株减产幅度为38.89 %~76.34 %,总体平均减产54.61 %.结果还显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育株减产幅度降低;随着播期的推迟,不育株减产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6.
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菜籽油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用油,约占国产食用植物油的40%.目前,我国年消费食用植物油约2 300万t,但自产不到1 000万t(其中菜籽油约450万t),自给率约占40%多,自给安全水平低.我国油菜育种经历了系统选育、常规育种、品质育种、杂种优势利用以及目前的"品质+杂优"等阶段,品种潜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良种良法配套,使得我国油菜单产从1949年的32.5 kg/亩提高到2008年的120 kg/亩左右,新育成的高产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单产达到了200 kg/亩以上.在我国油菜育种和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本文仅就其中的若干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选育出早熟、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以协调水稻-油菜轮作耕作制度,采用杂交、测交、连续回交、连续自交等多种育种方法,结合品质测试、育性鉴定、抗性鉴定和产量比较试验,育成了特早熟、带隐性无蜡粉标记的双低油菜新品种重蓉油1号(原代号07 G-7).在2011-2012年重庆区试中,12个试验点11个点增产,增产点率91.7%,产量变幅121.0~207.0 kg/667m2,平均单产173.6 kg/667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2.02%,生育期较对照油研10号早7.8d,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不育系07 A携带隐性无蜡粉基因,恢复系01 Tr47-3-2为正常有蜡粉植株,因而可在苗期通过去除无蜡粉杂株,提高杂种F1群体的纯度.于2014年5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重庆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