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棉花“洞A”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棉花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研究中,Anishetty等(1974)对陆地棉中两个显性雄性不育(Ms_4;Ms_7)、两个双隐性核型雄性不育(ms_5 ms_6;Rhynes)和具有哈克尼西棉(G.harknessii)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组织学进行了研究。Bowman,Weaver,Jr.和Waiker(1978)对陆地棉中另一个新的显性不育(MS_(10)的细胞学进行了分析,为棉花的几种雄性不育类型提出了细胞学上的证据。在国内,棉花“洞庭1号A”(以下简称“洞A”)雄性不育是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定名为msc_1msc_1。为了探讨“洞A”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变化,并为“洞A”的遗传分析和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上的资料,我们从1978年开始就“洞A”小孢子母细胞的发育、减数分裂、小孢子等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2.
植物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合理的教学内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及科学合理、能反映学科发展新动态的课程资源等多方面,对植物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以达到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实践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重的一类传染性疾病,据四川蚕病普查资料显示,每年家蚕因蚕病减产20%左右,其中家蚕病毒病的危害占蚕病损失中的70%~80%,养蚕成败的关键是蚕品种的优劣和蚕病的防除,蚕病的发生直接影响到茧丝质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徐作英  严伟  刘菲  燕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43-19744,19777
[目的]测定四川道地药材—"川麦冬"中残留有机氯农药的含量,以评判川麦冬作为四川道地药材的质量情况,为川麦冬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试验数据,也为三台县所产麦冬作为四川道地药材的用药质量提供了依据。[方法]以四川三台县所产川麦冬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总六六六(BHC)、总滴滴涕(DDT)和五氯硝基苯(PCNB)的含量。[结果]三台县所产川麦冬中残留有机氯农药含量均低于限量标准。[结论]从有机氯农药残留含量方面印证了川麦冬作为四川道地药材的优越性,符合国家中药材GAP标准和食品标准。  相似文献   
5.
棉花自然单倍体植株发现较早,并已通过孤雌生殖、双胚、种间杂交、半配生殖和辐射处理等获得了棉花单倍体。但棉花的花药培养尚未得到单倍体植株。棉花是二倍体和异源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2x=26和2n=4x=52,自然单倍体的概率很低。产生双胚的频率约为1/2~2.5  相似文献   
6.
发根农杆菌Ri质粒T-DNA对杜仲的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仲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树种,杜仲毛状根能够合成与杜仲含量相当的次生代谢产物。本实验用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分别感染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子叶、叶片、叶柄、下胚轴和根5个营养器官,结果表明杜仲植物的5个营养器官均能单独诱导出大量的毛状根。经PCR检测,发根农杆菌ATCC15834Ri质粒的rolB基因已转入杜仲毛状根基因组中。说明用发根农杆菌诱导杜仲产生大量的毛状根的方法有效,为大规模用发根农杆菌Ri质粒转化到杜仲植物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距瓣尾囊草属于毛茛科尾囊草属,为我国种子植物特有属,世界上仅存2种,分别是尾囊草和距瓣尾囊草.距瓣尾囊草仅在江油市涪江中上游有分布.1925年美国植物采集家瑞克(J.F.Rock)首次发现该物种,并采集活体植株标本(标本现在美国),在当时引起轰动:1929年该种植物被命名为Urophvsa rockii,中文译成距瓣尾囊草:2005年3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春雨博士在江油市涪江沿岸再次发现距瓣尾囊草.  相似文献   
8.
对四川各地油橄榄的开发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并针对开发中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结合当前我国退耕还林、生态重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对当前四川地区油橄榄开发中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和建设性的对策,为各地油橄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