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9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俗称东星斑,属鲈形目、科、石斑鱼亚科、鳃棘鲈属,为热带珊瑚礁鱼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同时艳丽的体色又赋予其很好的市场价值,经济价值极高,属名贵高档食用鱼类,具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有学者对豹纹鳃棘鲈的繁育及养殖等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目前人工养殖豹纹鳃棘鲈饵料以鲜杂鱼为主,没有专门为其生长发育需要而设计的优质配合饲料。随着豹纹鳃棘鲈人工繁殖技术不断完善,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适宜的饲料开发相关问题日益显现。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开展豹  相似文献   
2.
中国蛸类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蛸类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类蛸科动物的总称,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海洋软体动物,其肉质肥厚鲜美,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可食用部分达90%以上。蛸类对养殖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徐实 《农家参谋》2013,(11):17-17
金银花生长适应范围广,是抗旱耐涝、耐寒耐热的喜阳植物,各类土壤均可种植。下面介绍红线忍冬金银花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虾养殖业快速发展,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起着重大作用,但我国对虾养殖形势也很严峻,其最主要问题是发病严重,给对虾养殖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环境的恶化和底质污染是对虾发病最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特谈谈改良底质在对虾养殖中的意义和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猴头菇种植技术的不足,会东县农业农村局和会东县宝园生态种养专合作社在江西街乡扎塘村6社松林中试验种植猴头菇。利用还原野生栽培技术,让猴头菇生长在更加接近野生环境下,操作简单,成本低,管理方便,效益好,解决了种植成本高昂、不利于猴头菇生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养虾先养水是广大虾农和对虾养殖者的共识。而水色和透明度的好坏,是关系到对虾养殖的成败,但有些虾农,特别是初次养殖的虾农,对水色和透明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例如有的虾农认为,养殖对虾透明度越大,底质就越干净,水质就越好;有的虾农缺乏调节水色和透明度的基本知识,花了很大本钱还是没有培养出良好水色和透明度。因为调节好水色和透明其中有许多学问。为此,我们特地谈谈水色和透明度在对虾养殖中的意义和调节方法,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真蛸肌肉营养成分,评价其营养价值。[方法]利用常规肌肉营养测试法对真蛸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真蛸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总糖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9.40%、18.00%、0.50%、2.08%和0.59%。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TAA)为76.65%,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EAA)占氨基酸总量的38.25%,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WEAA/WNEAA)为78.22%。[结论]真蛸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人工养殖条件下真蛸的生物学特性及胚胎发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人工养殖条件下真蛸(Octopus vulgaris)的生物学特性和胚胎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真蛸喜栖息于阴暗的场所,隐居,主要捕食一些活体甲壳类和贝类,也能很好的适应死鱼、蟹和贝类等饵料,夜间或傍晚摄食较为活跃.繁殖季节,雌、雄个体间存在交配行为,临产时亲蛸(♀)藏入巢穴,受精卵分批产出,呈穗状悬挂于巢穴顶部或四壁,亲蛸(♀)具有护卵行为.人工养殖条件下亲蛸不能全部产出其所怀的卵,产卵量为7×104~20×104粒,单位体重产卵量为42~71粒·g-1.受精卵为盘状卵裂,经过肉眼可见的红珠期、黑珠期、胚胎的逆转,水温18.2~22.1℃时,真蛸幼体经过35~42 d孵化出膜;22.3~26.9℃时,真蛸幼体经过24~37 d孵化出膜;24.6~28.3℃时,真蛸幼体经过23~33 d孵化出膜.  相似文献   
9.
蛸类渔业概况及增养殖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蛸类具有对养殖环境高度的适应性,且分布广、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特性,已成为头足类中最受关注的养殖对象和研究热点。此文概括地介绍了蛸类在海洋渔业中的地位,系统地阐述了蛸类渔业概况及增养殖研究现状,并对发展前景和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资源现状及其合理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头足类动物是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是头足类动物中主要种类之一,其在中国南海的资源分布和变动等规律还不清楚.因此,调查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的资源现状,探索其时间变动规律,对于更好地开发利用南海剑尖枪乌贼资源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02年调查数据,介绍中国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生物学特性,分析其资源密度指数的区域、昼夜、季节以及水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海南岛以东近海剑尖枪乌贼的平均密度指数和平均尾数密度指数均明显高于北部湾及海南岛南部近海;整个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的平均密度指数和平均尾数密度指数夜晚高于白天,其中平均密度指数以海南岛以东最高,为6.453 kg/h;平均尾数密度指数以北部湾及海南岛南部为最高,为134.6 ind/h;整个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的最高网次密度指数和最高网次尾数密度指数均出现于夏季,最大值均出现在海南岛以东;随着水深变化,密度指数和尾数密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北部湾及海南岛南部18~20 m水深范围,其值分别为15.500 kg/h和910.0 ind/h;其次出现在海南岛以东100~110m水深范围.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渔获量在头足类中超出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居于首位,其资源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本研究旨在为剑尖枪乌贼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国南海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