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
为了探明水稻分蘖数的基因定位,以来自云南的地方品种Ch5-10(母本、水稻、偏籼性)和Ch6-11(父本、陆稻、偏粳性)为亲本,利用由SSD方法得到的RIL9群体构建连锁图谱,进行水稻最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的QTL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和2010年共检测到9个QTLs(P0.01),分别位于第5、6、9、10染色体上。各位点贡献率为9%~18%。其中qMTN-6为主效QTL,可以在2个不同的生长环境中稳定表达,贡献率为18%。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孟加拉的Kalijira,尼泊尔的Chhote Dhan,印度的(R14)Badsha Bog等一类粒子极小(千粒重10~12克)、米质好、穗粒数多(多者300粒以上),而结实率高的稻种的形态观察,苯酚反应、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它们是一类热带低海拔地区的晚粳,虽和典型粳略有不同,但在亲缘上是偏粳的。初步利用结果是可以提高其它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改善米质。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粳稻资源。  相似文献   
3.
现在发现的广亲和品种不是万能的,池桥宏的 S_5~n 模型由于不能解释籼粳杂交所产生的不育到可育连续分布的复杂现象,因而其局限性。我们根据栽培稻分类进化与起源中的研究结果,认为广亲和基因与地理分布相联系,广亲和品种主要分布在起源演化的中心地区,它们很可能是籼粳没有完全分化,栽培稻进化初级阶段的产物。广亲和酯酶谱的特征是7A10A,7A11A 和7A13A。  相似文献   
4.
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24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为DNA样品来源,通过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RFLP)标记技术,研究光壳稻和爪哇稻及其与温带粳稻之间的关系,探索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在杂交稻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42个探针共产生69个不同的限制性片段,其中20个(占47.6%)探针显示47个(占68.1%)多态性片段,至少在2个基因型间存在差异。每个具有多态性片段分别以1和0记录存在与否。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灿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温带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但光壳稻和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光壳稻与温带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要比爪哇稻与温带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大。根据聚类图发现温带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群间即灿、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更强。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已配组育成了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5.
高粱是世界第五大粮食作物,可作为食用、饲用、酿造用和生物能源用。高粱遗传转化技术是高粱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可作为传统育种方法的重要补充。本文对近年来高粱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高粱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难题,并提出进一步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高粱遗传转化技术的进一步改良提供参考。通过对近年来50余篇高粱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介绍用于遗传转化的高粱基因型、外植体来源、再生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对比电穿孔法、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法4种高粱遗传转化常用方法的优劣,总结遗传转化载体主要组成部分启动子、目的基因、选择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阐述高粱遗传转化的应用现状,分析高粱遗传转化技术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研究对策措施。高粱基因型对组织培养有很大影响,以P898012和Tx430最为常用。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法是最常用的高粱遗传转化方法,且农杆菌介导法的优势逐渐显现。在载体构建中,CaMV35S启动子和ubi1启动子最为常用,抗生素抗性基因(nptII、hpt)、除草剂抗性基因(bar)和养分同化基因为常用的三大类选择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6.
7.
以α-和β-萘乙酸酯为底物,以固蓝 B 盐和 RR 盐为偶联剂,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研究了水稻酯酶同工酶的电泳显色,结果为①少数酶带只能用α-萘乙酸酯显示;绝大多数酶带可用α-或β-萘乙酸酯显示。②用α-和β-萘乙酸酯同时显色时,一些单独用α-或β-萘乙酸酯能显示的酶带的相对染色强度或者降低(甚至酶带完全消失),或者增加。③用固蓝 B 盐作偶联剂与用固蓝 RR 盐相比,某些酶带的相对染色强度增加。因此,各电泳酶带染色强度的相对强弱并不一定反应各酶本身活性的相对高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野生稻的形态观察和酯酶同工酶分析:认为国内的野生稻较国外野生稻的野生性强,国外野生稻可能由于栽培稻基因的渗入,而致野生性减弱。  相似文献   
9.
利用淀粉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的同工酶差异,分析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22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的遗传差异,研究光壳稻和爪哇稻及其与温带粳稻之间的关系,探索同工酶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在杂交稻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在本研究中,8个同工酶18个多态性位点至少在2个基因型间存在差异。每个具有多态性的酶谱带分别以1和0记录存在与否,由同工酶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普通粳稻与光壳稻、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光壳稻与爪哇稻之间的遗传距离要比它们与普通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小。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已配组育成了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