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介绍了褐飞虱大发生特点以及对褐飞虱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根据不同生态、耕作制度 ,选择有代表性油菜田 ,按“倒W九点取样”法 ,进行杂草普查 ,明确桐城市油菜田杂草共16种 ,属10科15属。草相及优势种较 15年前普查发生变化 ,现油菜田杂草优势种为看麦娘、猪殃殃、稻槎菜、雀舌草等。  相似文献   
3.
50 %拜田净WP防除水稻单晚秧田杂草试验结果表明 :5 0 %拜田净对水稻秧田的稗草、莎草具有较高的防除效果 ,与复配剂幼禾葆防效相当 ;使用 5 0 %拜田净WP对水稻安全 ;推荐用量为 2 5 0 .5g/hm2 。  相似文献   
4.
2001年5月,在双季稻北缘地区安徽省桐城市发现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后,开展了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和治理措施的研究,主要结果为①稻水象甲在桐城的寄主是水稻,其他禾本科植物稗草、李氏禾、狼尾草和雀麦只是偶然寄主。②在桐城,稻水象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初见期在3月下旬,早稻秧苗揭膜后即可为害,随早稻移栽向大田扩散。5月中旬为早稻大田成虫盛发期,田间成虫高峰期约20 d。第1代幼虫5月底初见,6月中旬大量转株为害,6月中旬后期陆续化蛹。第1代成虫于7月上旬始见,先集中于双季晚稻(双晚)秧田为害,随双晚移栽,分散到大田为害,田间终见期在8月中下旬。③稻水象甲虫卵产于稻苗基部叶鞘,每鞘卵量3~4粒。稻水象甲在双季早、晚稻大田初期,由田边向田中逐渐扩散。该虫在田间成虫激增期和减退期为聚集分布,在田间虫量高峰期呈随机分布。④成虫在有水饥饿和无水饥饿情况下,平均存活17.1,4.2 d;成虫平均寿命为56.5 d。⑤桐城稻水象甲与我国北方单季稻和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的稻水象甲相比,发生代次和消长规律略有不同。⑥通过人为控制,能够减缓稻水象甲的扩散速度。并提出了以植物检疫和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期开展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褐飞虱在桐城市演变可划分为 3个阶段 :1971年以前 ,1972~ 1982年 ,1983年至今 ;灯下迁入期、迁入量、大发生频率、主害代别等在 1977~ 1983年、1984~ 1991年、1999~ 2 0 0 3年均有所不同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六 ( 4 )代为主害代 ,80年代后发生为害盛期提前 ,五 ( 3 )代为主害代 ;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单季稻田初见期在 7月下旬至 8月上旬 ,双晚稻田初见期在 8月中下旬至 9月上旬 ;影响褐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有气象、耕作制度、药剂、迁入量等 ,品种、天敌对发生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75%拿敌稳用量为15g/667m2、10g/667m2在孕穗末期和齐穗期2次用药对稻曲病的防效为62.47%、62.21%,20g/667m2于孕穗末期用药1次对纹枯病的防效为77.37%,均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药剂12.5%井冈.蜡芽菌;对水稻生产安全;对水稻穗期病害控制作用明显,增产率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适宜气候条件,依据安庆桐城市2010—2013年的田间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数量和病情调查数据及其同步气候观测资料,就气象因子在水稻(Oryzasativa)(中稻)不同生育期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桐城地区中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数量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情指数在年际间波动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6~8月的气象条件.在虫源充足和感病寄主存在的情况下,6月下旬~7月上旬累积降雨量大、降水日数多和相对湿度大,病害发生期早.在病害发生发展的基础上,8月上旬...  相似文献   
8.
2007年桐城市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特点是:迁入期早、蛾量大、峰次多、卵量大、残虫量大,危害重、主害代前移;主要原因是:降雨影响种群的迁入、适宜温湿度有利稻纵卷叶螟卵的孵化和幼虫取食、各代残留基数大、食料及肥水条件有利、以天敌为主的自然控害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9.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传播所致,目前治虱防矮是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重要手段。为寻找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有效方法,研究了不同药剂拌种、秧田期及本田初期喷雾并施用氨基酸肥料等田间防病效果。结果表明,使用70%噻虫嗪种子包衣(2 g/kg)于一叶一心期、移栽前2 d、移栽后7 d、移栽后22 d各喷雾1次后,水稻生长期内秧苗粗壮、叶色浓绿、分蘖增多。该施药方案对白背飞虱防效达77.41%,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达91.44%,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