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茶树修剪是利用和发挥茶树自身的分枝习性,运用准确的修剪技术,促使高产优质树型的形成。其作用在茶树生理上调节体内生长素吲哚乙酸(IAA)的分布,变少量顶端为多顶端;剪除物理年龄较老的部位,使生理年龄梯度幼嫩部位旺盛生长;调节体内C/N比值,增大N素含量,使倾向于营养生长方向发展;破除地上部和地下部动态平  相似文献   
2.
3.
本研究对茶树不同品种和不同品系的光合量、不同海拔高度的同品种光合量,以及海拔升高后茶树生化内含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一些品种的光强、水份、温度等光合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品种间的光合量值悬殊颇大,云大和福鼎相差20—30%;地理经度改变,不影响品种的光合值;同纬度海拔上升,光合量下降,但各品种降值有大小,如四川中叶种降幅小于福鼎;海拔升高,主要生化内含物先升后降,以1200M为转折点;环境因素中,光强随品种需要而异,云大耐强光辐射,而福鼎宜于在中等光辐射下行使光合作用。本文还对茶园产量极值、茶园选择品种和植茶海拔高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密度和产量相关的研究近况: 茶树种植密度以多少为恰度?世界上主要产茶国家对此曾进行许多研究探索。如印度,根据多次长期试验,认为每公顷超过26000株就不行;斯里兰卡从六十年代开始密度试验,近期的一项试验,认为18000株/公顷、采用120×45cm的栋行距,产量最高;印度尼西亚试验,以16536株/公顷产量最高;孟加拉国的间距、株数试验,第12年密度优势消失;日本松井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4种降氟剂浓度、效果、降氟机理及茶叶制造中的稳定性、对品质影响诸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在确保黑茶品质前提下,Ⅰ-C、Ⅲ一C2个处理降氟效果好,且稳定。揭示了运用降氟剂与工艺配合,以降低黑茶茶汤中游离氟含量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构成茶叶产量的新梢,主要生育在树冠面,修剪的主要部位也在冠面。冠面叶丛又是茶树行使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壮大树体和产生鲜叶的部位。因此,探讨冠面生理效应,研究叶丛的维持和更新十分重要。采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对茶树鱼叶生理功能研究的初步结果。研究证明:鱼叶比同枝邻位真叶,光合作用功能无明显差异;鱼叶的呼吸强度低于真叶;新梢采摘后留下的鱼叶和邻位叶比,其光合值显著高于真叶。鱼叶的生化内含物除多酚类外,氨基酸、咖啡碱均高于真叶。鱼叶的气孔开张度低于真叶,最大开启度在下午16时,而真叶在上午10时。表明:鱼叶不是非正常叶,而是一种生理功能叶。  相似文献   
8.
1茶树修剪的生理作用1.1定型修剪与树冠培育:茶树种植或栽植后的1-3年内,自然生长状态是主干生长势强,有分枝,呈较明显的单轴分技状态,以后逐渐由单轴分枝过渡到合轴分枝,形态上是高度大于幅度,分枝少而细长,有芽面窄,与高产优质的"壮、阔、密"(生枝与分枝健壮,树冠开阔,生产枝密集)树冠不符,必须用定型修剪组建树冠。定型修剪能改变茶树自然生长的分枝习性是改变了茶树顶端优势的部位,即茶树的顶端能形成一种β一吲哚乙酸物质,在浓度高时能抑制芽梢生长,当它以极性运输方式输向侧芽时,抑制了测芽生长;当修剪剪除项芽…  相似文献   
9.
茶树种子繁殖可以在短时期内培养出大量的幼苗,所采用的农业技术简便易行,而且运输方便,群众习惯,所以公认为较好的繁殖方法。为了适应茶园面积迅速扩大的需要,雅安地区曾先后由邻省购入茶籽60余万斤,并在1955年划定名山县为留种区,进行大面积留种;为配合生产需要,雅安茶试站进行了留种试验。现将有关材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许多地方,茶叶产量在一年中是不平衡的,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2个月的短期波动和季节性起伏。中非茶叶基金会通过十多年的研究,确认:茶季中的短期波动,既非周期性的内源因素,亦非气候变动所致,而是由于茶季开始时,新梢生长缓慢或休眠迅速扩展同时存在以及随后的采摘实践所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