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64篇
  免费   263篇
  国内免费   471篇
林业   1031篇
农学   618篇
基础科学   700篇
  569篇
综合类   4391篇
农作物   446篇
水产渔业   313篇
畜牧兽医   2597篇
园艺   639篇
植物保护   394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59篇
  2022年   253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389篇
  2018年   366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259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660篇
  2013年   461篇
  2012年   545篇
  2011年   487篇
  2010年   601篇
  2009年   629篇
  2008年   655篇
  2007年   579篇
  2006年   541篇
  2005年   458篇
  2004年   436篇
  2003年   354篇
  2002年   287篇
  2001年   308篇
  2000年   248篇
  1999年   276篇
  1998年   223篇
  1997年   210篇
  1996年   180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155篇
  1993年   157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5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脾脏组织结构和血脾屏障位置,该研究对其脾脏进行了形态大小、组织学和活体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瓦氏黄颡鱼的脾脏位于腹腔中部,呈暗红色,脾体指数为0.120%~0.273%;对健康脾脏制备石蜡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改良James染色,显微镜观察发现其脾组织主要由不发达的被膜系统、分界不清的红髓和白髓及由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的纤维支架构成。其中网状纤维主要位于脾索和椭球体周围,胶原纤维主要位于脾索;使用台盼蓝活体染色法对健康瓦氏黄颡鱼的血脾屏障部位和功能探索发现,台盼蓝主要位于脾脏的椭球体内皮细胞中,最早出现在注射后的第4小时,随时间推移在椭球体内逐渐累积,24 h后数量显著增加,并持续增加至第72小时。结果表明椭球体内皮细胞是血脾屏障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2.
小球藻( Chlorella )是一种单细胞真核藻类,属绿藻门、绿藻纲、绿球藻目、小球藻科、小球藻属 [1] 。作为最早开发的真核微藻之一,具有高营养价值、生长快速、结构简单、易工业化集成等显著优点。其细胞形态为球形或椭圆形,直径3~12 μm,呈单生或聚集成群状生长 [2] ,分布广泛,多见于淡水、咸水和土壤中。作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之一,小球藻基因比较稳定,至今未见有关其基因自发突变的报道。因其富含蛋白质、脂质、维生素、活性代谢产物等多种营养物质而被公认为具有高附加值和医疗保健作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 [3] 、水产养殖 [4] 、生物能源 [5] 等方面,关于小球藻生物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组学 [6] 、分子遗传学 [7] 、代谢机理 [8] 、大规模培养 [9] 等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丛生竹林下对不同基质配方和硒浓度菌棒进行埋棒栽培以及覆土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产量及其营养成分有显著影响,而且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有利于提高竹荪产量。改良基质配方菌棒竹荪产量比常规配方提高约50%;在添加外源硒质量分数为0~2.0 mg/kg的浓度范围内,竹荪子实体产量先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后再有所降低,基质中添加1.5 mg/kg硒肥比不添加产量提高了195.30%。基质中添加硒质量分数为1.0~2.0 mg/kg的硒肥可以较显著地提高竹荪花的硒含量,其干物质中硒含量平均值从约2.50 mg/kg提高到8.05~13.30 mg/kg,外源硒肥利用率达到9.70%~15.36%。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子实体的粗蛋白及粗多糖含量有明显影响,改良配方竹荪蛋与竹荪花的粗蛋白含量是常规配方的1.21和1.29倍,其粗多糖含量是常规配方的4.81和1.35倍;基质中添加硒肥与不添加硒肥相比,竹荪蛋与竹荪花中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40.90%和14.30%。在硒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竹荪菌棒林下覆土栽培试验中,三列浅沟形覆土方式单位面积鲜竹荪蛋产量最高,为10.27 kg/m2;双列龟背形覆土方式单个菌棒的鲜竹荪蛋产量最高,达1.40 kg。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基质生物转化率分别为93.00%和94.14%,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地采用马铃薯连作模式,设置3个施肥处理,即:单施化肥(T)、有机肥配施化肥(YTF 1/2)、全量有机肥(YTF)。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下马铃薯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马铃薯产量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土壤指标有土壤容重、孔隙度、饱和导水率、有效磷。YTF处理较T处理可分别显著(P<0.05)降低土壤容重16.8%,增加土壤孔隙度12.7%,提升饱和导水率25.3%。YTF处理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效磷含量43.0%,但各处理间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之间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时,较之T处理,YTF处理亦可显著提升土壤团聚体含量。YTF和YTF 1/2处理可分别较T处理提升马铃薯产量24.6%和12.8%。因此,施用有机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物理性状,亦能促产增收。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大麻幼苗叶形与毛状体及乳汁管关系,采用徒手切片法等形态学观察方法,对4个工业大麻品种,火麻1号、火麻3号、金刀-15和格列西亚以及2个高世代种资源20170114和资源CA-4共90株幼苗的第一真叶外形、毛状体和乳汁管性状进行了观察,并对所得观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大麻叶各类特征内部性状彼此间常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因子分析,叶形相关性状提取出2个公因子,即叶片外形因子和叶柄外形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1.758%;毛状体相关性状提取出2个公因子,毛状体数量因子和腺毛直径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8.514%。对叶柄乳汁管数及4个公因子进一步关联解析,可知叶柄乳汁管数与叶柄外形因子和毛状体数量因子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可通过观察大麻幼苗第一真叶的柄叶比和叶片腹面非腺毛密度间接反映叶柄乳汁管及叶腺毛数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若羌县密植枣园进行枣树疏密间移,调整模式,降低密度,培养合理树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发生,便于机械化操作,减少农民田间劳动强度成本,解决了枣树郁闭造成的"产量、质量、效益"三下降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8.
以11份糜子材料为基础材料,对生育期、农艺性状及营养指标进行记载、测定,并借助SPSS、Excel软件对测定指标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长的糜子品种较生育期短的糜子品种主茎节数更多;在不同脂肪含量的糜子品种中,随着脂肪含量的增加,淀粉含量相对减少;在不同淀粉含量的糜子品种中,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水分含量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9.
生根粉处理对杉木扦插生根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杉木穗条生根过程中的生根特征与穗条内源激素含量的相互关系,探明穗条内源激素对杉木扦插生根影响,以杉木优良无性系020半木质化穗条作为扦插材料,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ABT1~#生根粉浓度、穗条长度和切口类型对杉木优良无性系穗条生根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根率最高和最低处理穗条在不同生根时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在250 mg/L ABT1~#、穗条长度为10 cm和60°斜切口条件下,穗条生根率最高,达86.68%。在穗条生根过程中,内源吲哚乙酸(IAA)含量逐渐增加,并在不定根形成时期(20 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并且T9处理(生根率最低)内源IAA含量极显著高于T5处理;而内源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含量则随着扦插时间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而且T5处理穗条的ABA和ZT含量显著低于T9处理。上述结果表明,外源生根粉处理通过影响穗条内源激素的水平,进而调控穗条生根,过高的IAA、ABA和ZT浓度均不利于杉木穗条的生根。  相似文献   
10.
<正>溴甲烷的淘汰是一项国际履约工作,是一项使命,也是一次机遇。将国际上先进的替代技术引进到中国,并吸收和发展,适应了中国的国情,保障了高附加值作物的连年栽培,全面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保障了食品的安全,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一、臭氧层保护公约背景1976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理事会第一次讨论了臭氧层破坏问题。在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设立臭氧层协调委员会(CCOL)定期评估臭氧层破坏后,1977年召开了臭氧层专家会议。1985年3月由21个国家的政府和欧洲共同体签署了《保护臭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