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张履祥农业知识传播与交流的典型耕读士人,他农业知识的来源以及自己农业知识的外传,进一步说明以他为代表的太湖地区底层士人对农业知识传播的贡献。张履祥和其生活范围内人士通过书信等方式的交流,通过这个过程把农业知识介绍给他人。这里介绍了张履祥获得农业知识的方式,包括书籍、实践、老农、家传等途径不断积累自己的农业知识。其次说明了张履祥通过血缘、地缘、结社交游、门人训导的方式将自己总结的农业知识传播出去。这个过程正是一种典型的农业知识传播方式,身为士人的张履祥是农业知识传播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沐整理祖国农业遗产之时代东风,新成立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在中国大陆开展地方志中农业史资料的查抄工作。从1955年到1963年,以十数位研究人员带领一百余位临时工,历时八载,纵横万里,从8500多种方志中摘录出6000万字679册农史资料,分类装订为"方志物产""方志分类""方志综合"三大部分。查抄工作首重全面掌握全国方志书目,编制《全国方志总目》以协调各地查抄工作;以现代农学分类为参照,摘录范围涵盖当时农业院校大多数学科门类。为保证资料准确实用,制定看、抄、校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三校规定。在总体查抄结束后,1961至1963年再一次组织研究人员赴全国各地大规模核查资料,校对文字、核对书目、核对作者、核对成书年代。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查抄方志农史资料融近代新学知识门类与中国传统文献整理方法于一炉,不仅为农史学科向纵深挺进打下重要基础,也为传统文献的整理利用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3.
韭菜作为中国的本土蔬菜,自先秦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民餐桌上最基本的菜品之一,并在相关礼仪和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北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从选种、播种、治畦与肥水管理、收割方法等多个方面,阐释了韭菜栽培技术。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先秦秦汉以来韭菜栽培实践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该技术传承和发展的大框架。韭菜的栽培技术自唐代中晚期以来有了明显的发展,即唐末《四时纂要》中出现了能够节省土地种子并提高生产效益的移栽技术;元代农书则分别记载了育苗移栽与分根移栽;明清时期,该技术在南北方均获得广泛的应用。宋元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韭菜的软化栽培技术,通过地窖软化和覆土粪软化培育出味道更为鲜美的韭黄和韭芽。这一技术创新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冬春季节市场蔬菜供应,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人的收入。韭菜栽培技术在历史时期既获得稳定的传承,同时也有可喜的发展和创新,这或许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农业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试论北洋政府全国防灾委员会的防灾思想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  曾京京 《古今农业》2006,1(2):103-109
全国防灾委员会是北洋时期考察灾荒原因,研究防灾对策的中央防灾机构。委员会在兴修水利、贮粮积谷、移民垦荒、发展农村经济以及与民间义赈团体合作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有建设性的主张,并做了大量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北洋时期防灾救荒以及农业、农村的发展。虽然由于财政匮乏、战事多发、吏治腐败等各种因素,制约了其防灾对策的社会和经济绩效,但其中一些防灾思想和对策对我们今天灾荒防治和“三农”问题仍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于1955年7月,是国内唯一的由政府直接设立的农史研究机构。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极为重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积极营造了中国近代以来少有的自觉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氛围,为成立专门的农史研究机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从学术史上看, 1924至1937年,万国鼎等学者在原金陵大学大规模收集整理中国农业史资料,以及此后万国鼎个人长期坚持的学术积累,为农遗室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文献基础。1954年夏秋,万国鼎先生对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的工作内容、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1955年春夏,南京农学院金善宝院长与农业部就开展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磋商。金善宝院长和万国鼎先生从行政与学术两方面共同促成了这一国家级农史研究机构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温州柑在历史时期一直是优良的柑橘品种。宋代是温州柑栽培的兴盛时期,温州柑品种众多,以乳柑为代表的优良品种受到了众多文人的题咏及官员的喜爱。元明时,温州柑的种植是持续发展的,自明末到清代,温州柑的栽植却进入了一个低谷期,其中品质最为优异的乳柑销声匿迹。温州柑种植衰落的人为因素主要是封建政府对温柑过度征求,使果农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道光至光绪年间农书创作高潮为引导,以蚕桑类农书为例,进行了数量比较。从政府文化政策、科技进步、士人分化、撰写人的角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社会背景的解释。最后对这一时期的蚕桑类农书进行了特征描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农书新特点。文章最后得出了道光至光绪年间农书创作高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