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林业   5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农业生产为支柱产业的新建县地处鄱阳湖流域,区域内沙生植被较脆弱。随着经济与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农、林、旅游业的大发展,如何保护县域内沙生植被、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十分重要。在分析新建县沙生植被现状及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就该地区内沙生植被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灌木各测树因子相关性以及器官生物量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千烟洲生态试验站人工林内几种主要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统计软件分析模拟了灌木的测树因子:高度,地径,冠幅两两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方程,同时也分析模拟了枝条、树叶、根以及总生物量之间存在相关性方程。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程判断系数R^2都比较高,方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通过实验建立的方程可由一个变量推算另一个变量,这对于灌木生物量的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今后林下植被的生长提供了保护,为清查千烟洲地区森林生物量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微藻-细菌共生体系对畜禽养殖废水中碳氮磷去除的参数条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中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BBC),以接种比例、曝气量以及初始氨氮浓度为试验变量,以污染物去除率为响应值开展试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对于COD去除的最佳条件为:活性污泥与微藻接种比例为6.0(m/m)、曝气量2.0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此时COD去除率达92%以上。对于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去除,当接种比例5.0(m/m)、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时,其去除率可达最大值(53%)。而对于磷酸盐的去除,当接种比例6.0(m/m)、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600 mg·L~(-1)时,试验前96 h内便可达到100%的去除率。进一步对生物量检测发现,初始条件分别为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900 mg·L~(-1)、接种比例4.0(m/m)或曝气量1.0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接种比例4.0(m/m)时,微藻生物量产量最高,可达到1.63~1.64 g·L~(-1)。研究表明,通过响应面法可以优化藻菌共生体系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工艺。对于不同的目标污染物,具有不同的最优参数组合。综合考虑各因素对各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可以选择废水处理工艺最优参数组合。通过回收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生长的藻菌共生体用于后续生物质利用,可实现良好的经济价值,提高该工艺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何光荣  刘雷  曾慧卿  郑子英  刘香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02-9204,9262
采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江西省饶河源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饶河生态功能区(200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3.59 hm2,生态盈余亏损0.27 hm2,扣除森林生态用地之后,其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59 hm2,人均生态盈余亏损1.00 hm2,表明当前饶河源生态功能区自然生态系统难以支持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带来的负荷,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5.
千烟洲试验站几种常见灌木生物量估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量地径、株高和冠幅3个测树因子以及枝、叶、根的干重,利用SPSS的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了线性模型、相对生长模型、对数模型和多项式模型4种模型共22个方程,分析了盐肤木、白檀、满树星、长叶冻绿4种灌木的生物量模型,认为:地径、树高和冠幅可作为很好的测树因子来估测灌木生物量,其中以地径作为单一因子也可以达到较好的估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千烟洲灌木生物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模型分析法研究了千烟洲试验站白马骨、美丽胡枝子、三叶赤楠、黄栀子四种灌木生物量与地径D、高度H、冠幅C的相关关系。对灌木树种生物量的相对生长研究表明:W=a+b(D^2H)+c(D^2H)^2、W=a(D^2H)b、W=a+bD+cC+dH、w=a+b(CV)+c(CV)^2可较好地描述灌木树种个体总生物量、枝生物量、叶生物量及根生物量与各形态因子的相关关系。在群落学调查中测定灌木生物量时,利用投影体积CV构建的生物量模型W=a+b(CV)+c(CV)^2、W=a(CV)b可用来估算四种灌木的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  相似文献   
7.
江西千烟洲几种灌木生物量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以下简称千烟洲站)人工森林中灌木层的4种常见灌木为对象,采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灌木各营养器官生物量及总生物量与各测树因子的回归模型,所得的各样本总生物量回归方程为:四川红淡比:Y=0.677X0.6293,山矾:Y=11.672+0.0201X+(2E-05)X2,格药柃:Y=597-48.86X+1.365X2,钩藤:Y=208.2-46.47X+2.91X2。通过对模型的精度检验,其结果表明:本实验建立的灌木各营养器官生物量同各测树单因子及复合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相关性好,可用于推算灌木生物量。  相似文献   
8.
江苏池杉人工林培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70年代至1995年江苏省池杉人工林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对文献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涉及种源、生物学特性、生长量和产量、物理学性质、林农复合、农田林网等方面。在确定合理的抚育采伐方式和木材的实际利用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异化铁还原过程中电子传递物质的影响,研究了在腐败希瓦氏菌(希瓦氏菌属)介导下,腐植酸、腐殖质同类物蒽醌-2,6-二磺酸盐(anthraquione-2,6-disulfonate,AQDS)在厌氧条件下对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并进行Logistics方程拟合;同时对不同来源腐植酸进行了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低质量浓度(10~100 mg·L-1)土壤腐植酸对异化铁还原过程的促进效果不明显,而高质量浓度(200~500 mg·L-1)促进效果显著;与对照组(添加2 mL无菌水处理)相比,添加了泥炭湿地腐植酸的体系中Fe(Ⅱ)最终产生量增加,但各质量浓度处理间Fe (Ⅱ)产生量差别较小; AQDS促进Fe (Ⅲ)还原,其添加浓度越高,还原效果越好。Logistics方程显示,腐植酸和AQDS均能加快Fe (Ⅲ)还原速率,有效提高Fe (Ⅲ)还原率。两种不同来源腐植酸的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均有大量含氧活性官能团和芳香族、脂肪族物质,但与泥炭湿地腐植酸相比,土壤腐植酸腐殖化和芳香化程度更强。研究表明,腐植酸和AQDS作为电子传递物质,对促进微生物介导的铁还原过程有重要作用,且芳香化程度越强,促进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