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的寄主范围及对空心莲子草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空心莲子草(Alteranthera philoxeroides)由于具有繁殖迅速、适应性强等特点,于20世纪50年代被引人我国江苏和浙江等地作为牲畜饲料植物栽培,随后相继传人全国各地并引起危害,成为我国大部分省区旱地和水域的恶性杂草之一。其微生物防治目前仍处于生物防治物的调查筛选阶段,已发现的病原真菌有假隔链格孢菌(Nimbya alternantherae)、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及链格孢(Alternaria sp.)等。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5个豇豆Vigna sesquipdalis Wight品种在受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侵染前和侵染后的若干阶段中的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分析其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接种后24h内,免疫和抗病品种的PPO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均高于感病品种,且前者PPO比活性变化率高峰出现早,后者出现迟.在接种后,各品种的POD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均上升,但中抗和感病品种的高峰出现早,免疫和高抗品种出现晚.此外,中抗和感病品种的POD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在接种12h左右出现高峰后立即下降,而高抗品种的则持续上升至24h左右出现高峰,免疫品种的POD比活性也在24h左右出现高峰,但其POD比活性变化率则持续到48h左右达到高峰,且免疫和抗病品种的峰值明显大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3.
烟草气候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1994年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是诱发气候斑病的主要因素,不同品种抗性差异显著,氮钾比失调,偏施碳铵地发病严重,当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寄主处于感病阶段,遇气温突然下降和多雨时,最易流行。在防治上,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9年2月初,在工程技术人员和农机科研推广部门、厂家的共同攻关下,经过反复试验改进,武鸣县农机局成功研制出木薯收获机。填补了广西木薯收获机械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马山县加芳公社龙岗大队合群生产队,满山遍野的石头缝里都长着金银藤。十二年来,每年春天,生产队都从金银花中得到近万元的收益。1980年以后,队里把金银花山承包给社员各户经营,金银花的收益就更加可观了。1982年上半年,仅社员蓝俊汉一  相似文献   
6.
广西首府南宁——一座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高社会性奖励——"第六届中华宝钢环境奖"等诸多国际和国家级荣誉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7.
曾永 《广西农业科学》2005,36(2):169-170
根据淮山薯的生长特性,创造适合其生长的良好环境,实现优质高产及连作栽培。通过采用选择沙质黄壤土、开挖种植沟、打种植孔洞、浅施有机肥、科学管理等系列措施,生产出品质优、外观好的淮山薯,一般产量45~60t/hm^2。效益显著,且可连作3~5年,可在适宜种植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甜玉米小斑病抗性的遗传分析与主效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育抗病品种,利用抗小斑病甜玉米自交系T14和感小斑病自交系T18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对玉米抗小斑病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和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定位,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P1、P2、F1、B1、B2、F2 6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单位叶面积病斑数量进行遗传分析,并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抗小斑病QTL。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病斑数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自交系T14的抗病性在各个分离世代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第4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相互连锁的小斑病抗性QTL,解释表型变异的7.7%、30.9%、14.8%和11.5%;在第6染色体上定位了1个抗病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7.7%。检测到的小斑病抗性主效QTL位于第4和第6染色体的特征与2对主基因的遗传模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烟草麻点病近几年来已严重影响烟叶的质量和产量,通过1990~1992年的广泛调查,病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以及麻点病与锰肥关系的研究,我们认为,该病为一种非侵染性病害。不良的气候条件及氮钾比例失调是诱因,在大量种植感病品种K326时,易造成大流行。其内在因素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