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林业   18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园艺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桉组培苗生根与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由一个赤桉芽培育成的芽丛作为实验材料,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扦插,对扦插苗不定根的发生与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组培芽丛在未切割扦插之前,其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扦插后其活性下降,且生根少者,多酚氧化酶活性下降最多,生根多者,多酚氧化酶活性次之,只长愈伤组织而未生根者,多酚氧化酶活性下降最多,过氧化物酶活性则不然,以生根多者,活性最大,活性次之,只长愈伤组织而未生根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实现人工林养分的精确调控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柳州沙塘林场马尾松采伐迹地上同为1987年营造的木荷、米老排、蓝果树和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造林灌草地为对照,分层(0~15、15~30、30~50、50~70、70~100 cm)测定14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结合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同种林分内,随土层加深,土壤密度递增,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全N、碱解N、有效P含量递减。不同林分间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5种林地的土壤pH值变幅为3.94~5.12;土壤有机碳、全N、碱解N、有效P含量以及化学计量特征C:N、C:P、N:P比值均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灌草地;杉木林土壤的全P含量在所有林分中最低,杉木林生长可能消耗更多的磷元素;与对照灌草地相比,营造这4种人工林后使土壤全K含量明显减少,速效K(除米老排林外)也有相似规律,这种变化规律暗示了人工林对K元素的消耗量大;木荷林和杉木林土壤的p H值、全K、速效K及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明显低...  相似文献   
3.
以张家界植物园移栽的香果树、小花木荷和长果安息香幼树为试材,通过动态监测4种光合特征参数,对3个不同珍稀树种的光合特性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珍稀树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个树种间的光合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小花木荷光合能力最强。长果安息香、香果树和小花木荷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均呈双峰型,都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小花木荷能充分利用午后丰富的光热资源,光合午休持续的时间短,故而小花木荷的光合速率要明显高于香果树和长果安息香。3个树种的Pn-PRA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PRA为0~200μmol·m-2·s-1范围时,净光合速率Pn近乎呈直线上升;在PRA为600~900μmol·m-2·s-1左右时,最大值出现。但是不同树种间最大Pn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小花木荷光合能力远远超过其它2个树种。  相似文献   
4.
农村庭院生态经营与水土保持之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庭院生态经营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椎进参与式水土保持的管理和发展,有利于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的解决。合理的农村庭院生态经营模式对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花生间作杉木幼林纯林样地为研究对象,未间作林地为对照,选取广西种源2.5代实生苗(简称"广西-2.5")、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20(简称"福建-洋020")、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61(简称"福建-洋061")3个种源,对比分析花生间作对相应种源杉木幼林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地的土壤容重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显著增大;花生间作对杉木幼林地的土壤物理指标影响变化幅度不大,相同杉木种源花生间作模式下林地土壤物理性状总体上优于未间作林地;花生间作模式提高了杉木幼林地的土壤p H值以及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速效P含量,全K和速效K含量略有降低,缓解了土壤酸化速率,提高了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6.
对湘西喀斯特地貌区域3种不同整地方式(撩壕整地、大穴整地、小穴整地)营造的杉木纯林生长进行动态监测,研究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及各器官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幼苗成活率随着整地规格的提高而提高;整地规格越高,连年生长量越大,但是其影响一般在12 a左右消失,3种整地方式下杉木的主伐年龄均为21 a;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和林分结构的影响均极其显著,撩壕整地的杉木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大穴整地和小穴整地;另外,整地规格越高,越有利于生物量的累积。综合结果表明:撩壕整地方式是提高杉木生长量的主要因子,土壤发育良好的湘西喀斯特地貌区域杉木造林最理想的整地方式是撩壕整地,其规格为:100 cm×100 cm×50 cm。  相似文献   
7.
1 材料与方法1.1 桉叶油含量测定从1年生(1993年测定)、2年生(1994年测定)桉树上,采摘包括幼叶在内的所有成熟与未成熟叶片100g。材料至少从5株树上摘取,并重复1次。用挥发油测定器测定用水蒸馏的叶油的体积(ml).另取100g鲜叶烘干,称重。也重复1次。1.2 用扫描电镜观察叶表油囊,及用冰冻切片机作切片观察。  相似文献   
8.
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杉木过熟林林下草本植被的分布情况开展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过熟林林下草本植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随着杉木林老化程度的加重,林下的阴生草本植物在减少,逐步出现阳生草本植物并在数量上有增加的趋势;下坡位的环境更适于草木植物生长.对林下草本植物的重要值分析结果,半边旗表现出最高的重要值,处于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认识桉树对低温的生理反应和耐寒机制,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为耐寒桉树的选择育种等目的,根据前人作出的关于桉树耐寒的结论,从氧伤害抵制机制出发,选择耐寒性不同的桉树进行培育和定点定期的采样,测定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它们的SOD活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桉树的耐寒性与其SOD的活性有关系,耐寒性强的桉树的SOD对低温反应能力比耐寒性弱的敏感,SOD的活性在年周期内是不断变化的.在桉树本身正常代谢受到干扰时,其SOD的活性才开始明显增强.SOD的活性是桉树本身遗传因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红心杉连栽对地力和林分生产力的影响,为红心杉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立地条件相同的第1(G1)、2(G2)、3(G3)代红心杉人工幼林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换时间的方法,测定第1、2、3代红心杉幼林地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中的土壤酶活性及主要理化性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估不同代次红心杉幼林林地的土壤肥力,探究与分析连栽红心杉林地肥力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指数F值的变化范围为5.993-4.436,23个评价指标通过“降维”成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8.913%,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71.862%,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9.123%,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仅有7.927%;随着连栽代次增加和土层加深,土壤水分和孔隙指标均呈降低趋势;大量元素、有效微量元素、脲酶和磷酸酶活在第1、2、3代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当前的种植方式下,随着红心杉连栽代次的增加,土壤肥力和容蓄能力下降,脲酶、磷酸酶、全P、碱解N、速效K、有效Cu、有效Mn和有效Fe是影响土壤肥力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