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50篇
综合类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其国  朱显谟 《土壤》1981,13(4):155-159
1981年2月23日至27日,我们应邀参加了联合国环境署(UNEP)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罗马召开的"世界土壤政策"专家会议,兹将会议简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由唐克丽同志组织全国有关水土保持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教授,历时四年,完成出版了《中国水土保持》一书,终于弥补了没有全国性水土保持专著的空缺,这是我国水土保持界及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上都值得庆幸的大事。  相似文献   
3.
1986年8月13—20日在联邦德国的汉堡会议中心召开了第13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与会代表有来自82个国家共1,253人,提交论文894篇,大会报告了8篇,共分4册出版。会议期间,学术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组织代表们到荷兰、瑞士、奥地利等国分14条路线进行土壤考察旅行,还参观了国际遥感培训中心(ITC)国际土壤资料与信息中心(ISRIC)。我国实际到会代表共35人,提交论文39篇,在会议上宣读了20篇。第14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定于1990年在日本召开。会后将组织代表到中国进行土壤考察。  相似文献   
4.
朱显谟 《土壤》1961,4(4):1-5
黄土地区的土壤分类,作者在三年前编制黄河中游的百万分之一土壤图时曾拟定了一个系统。  相似文献   
5.
    
值此“子午岭林区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观测站”重建四年之际,一本内容丰富,数据比较全面并能说明一些重要问题的论文集问世了。它的问世标志看“植被的繁衍是黄土高原形成的有力保证”,这个婴儿已能站立起来了,它非但明确肯定了黄土高原剧烈的人为地质过程是完全由于人类在生产活动方面对自然植被无情破坏的结果,而且也是大自然给予人们的严正警告和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丘陵地区农业发展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西北、陕北、宁南及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地区,辖62县、市,总土地面积15.46万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占52%,林业用地占6.5%,牧业用地占19.6%。该区林牧业薄弱,是全国低产区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利用极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经济结构失调,不仅使这一地区的资源遭到很大破坏和浪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且严重危胁着黄河下游亿万人民的安全。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战略方案,对本区的经济发展、根治黄河下游水患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根系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有效性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调查根系参数和测定土壤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首先对油松人工林不同深度根系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效应及其与根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根系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效应与有效根密度(≤1mm的须根)在剖面中的分布规律一致,均呈指数递减规律,其垂直变化可分为四个明显区域,土壤物理性质改善效应与≤1mm的须根密度(即有效根密度)比与根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在P<0.001极显著水平上呈线性正比关系。据此建立了油松人工林根系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有效性模式。  相似文献   
8.
后记     
时光易逝,自从事土壤科研工作以来转瞬已届55个春秋。55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土高原度过的。深厚堆积的黄土和广表的黄土高原,多年来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为这稀世宝地和几千年灿烂华夏文化发祥地经久不衰而感叹;也为长期严重水土流失使黄土侵蚀区的满目疮痍而扼腕痛惜。  相似文献   
9.
红沙漠的成因红壤荒地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中,都有大片的分布,这种土壤是在高温和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因为经过长期的强烈淋洗作用,一般植物生长所必要的元素都比较贫乏,除开这先天的缺点外,更加以人为不断的后天破坏,致成大片荒芜人烟的红沙漠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整个土壤形成过程中“风化过程和成壤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作了新的补充;并在明确其局限性的基础上,针对这二个过程的实质,结合我国主要土壤的发生演变及其地理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以后,发现当前土壤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其中较为重大的有:(1)在对待具体土壤性征尤其诊断层(diagnostic horiron)时,强调“统一形成”有余,而对“生物小循环”仅仅是在“地质大循环”轨道中某一比较稳定环节上,在有限深度内进行的实质考虑不够;(2)对于生物小循环中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和以有机质、植物残体与腐殖质状态的积累和腐殖质作为“一个自然体的土壤”的基本特征等比较重视,而对矿质元素的生物反馈、淋溶迁移、生物成矿尤其粘土矿物的生物起源等有所忽视;(3)在进行土壤理化试验研究,尤其模拟实验时常将土(earth)代壤(soil)。促使研究工作背离实际,难于反映本质和满足生产需要。当前我国土壤地理工作面临的抉择是: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改弦易辙,在充分发扬我国古代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善于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尤其现代先进技术,在充分发挥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和对土壤耕作培肥经验等优势,以及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对生物小循环新认识的优势,尤其黄土高原特有土壤形成过程研究成果的优势,并以建立一个既有我国特色、紧密联系生产,又能定量化、标准化并便于国际交流和有助于正确探索全球环境变迁的土壤系统分类制为突破口,把我国土壤科学的水平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