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用塑料铝箔复合袋(简称复合袋,即常用小包装袋)、聚乙烯塑料袋(简称塑料袋)、硬纸盒袋(茶叶盒)、金属罐和塑料编织袋(常用大包装袋)5种不同的包装材料贮藏玉米杂交种郑单958种子,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种子老化试验,处理后的种子进行发芽和幼苗生长试验,测定发芽率、发芽势、种子发芽指数、主根长、苗高和鲜重、活力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用金属罐包装的玉米种子活力最高,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装的玉米种子活力最低。这表明在常温常湿条件下贮藏,用不同的包装材料,在贮藏后对种子活力的影响不同。本研究旨在选出较理想的玉米杂交种子包装材料,为玉米种子贮藏和提高营销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宽幅匀播条件下旱地冬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选用旱地冬小麦品种"兰天26"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施肥量,设高、中、低3个施肥水平(N:120、150、180 kg/hm~2;P_2O_5:90、105、120 kg/hm~2),钾肥用量恒定(K_2O:60 kg/hm~2)。副区设4个种植密度(190、230、270、310 kg/hm~2),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宽幅匀播旱地冬小麦产量、品质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均显著影响宽幅匀播旱地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主要受肥料水平的影响,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对密度反应敏感。施肥量F_(120)~F_(150)、种植密度D_(190)~D_(270)范围内,产量随施肥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施肥量超过F_(150)、种植密度大于D_(270)时产量下降。研究结果还表明,F_(120)~F_(150)和D_(270)~D_(310)组合,品质产量协同提高;在F_(120)~F_(180)范围内,随着施肥水平的逐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8.5%和24.8%,但提高率下降。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实现宽幅匀播旱地冬小麦高产、优质、节水的适宜施肥量为N 150 kg/hm~2、P_2O_5 105 kg/hm~2、K_2O 60 kg/hm~2,种植密度为270 kg/hm~2。  相似文献   
3.
永登县于2014年开始引种藜麦,虽然面积逐年递增,但是产量提高不明显,在施肥方面也不够重视。本试验采用纯N 0、纯P 0,纯N 8 kg/亩、纯P 14 kg/亩,纯N 10 kg/亩、纯P 17 kg/亩,纯N 12 kg/亩、纯P 17 kg/亩4个施肥处理,分别对藜麦生物性状、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水平为纯N 10 kg/亩、纯P 17 kg/亩时,藜麦的生物性状良好,产量最高,可作为当地藜麦种植施肥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水地春小麦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及其产量的稳定性,为我国西北水地春小麦高效生产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2009-2010年由16个试点、15个新品种(系)组成的中国西北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的产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和GGE分析.【结果】在我国西北水地春小麦生产区,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产量变异的影响约为品种效应的4.68倍,品种间丰产性、稳产性均较理想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40%,其中稳产性差异较大,但部分品种仍对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适应性.16个试点可划分为3个类型区,其中在宁夏平罗(E_8)为代表的河套平原灌溉区表现最好的品种分别是‘宁春47’(G_6)、‘C78’(G_8)和‘巴丰6’(G_9),以青海西宁(E10)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寒旱区表现最好的品种‘银春8’(G_(10)),以甘肃会宁(E4)为代表的黄土高原中部旱作区表现最好的品种‘蒙鉴11’(G_(12)).从环境代表性和对品种鉴别能力两方面分析,环境代表性较理想的试点是青海西宁(E_(10)).鉴别力较好的是新疆塔城(E_(14))、新疆焉耆(E15)、宁夏平罗(E_8)、内蒙古巴盟(E_1)、青海西宁(E_(10))、新疆温泉(E_(16))、青海平安(E_(11))等.【结论】共筛选出‘甘春357786’(G_1)、‘陇春25’(G2)、‘E32-1’(G_3)、‘陇春’(G_5)、‘C78’(G_8)、和‘银春8’(G_(10))高产、稳产性较好的6个品系,‘宁春47’(G_6)在个别试点表现优异;水地春小麦试点中代表性最好的是青海西宁(E_(1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