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化螟是盐城稻区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两代,亦间有不完全的三代。近年来,随着水稻布局的变革,杂交稻的扩种,二化螟的威胁更趋严重,尤以二代为突出,一般可造成中籼稻白穗和枯孕穗0.5~3%,虫伤株25~40%,重者全田倒伏,减产二、三成,对发展水稻生产影响甚大。正确估价二化螟“二代多发型”的危害性,对制定防治策略、控制螟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粒黑粉病严重影响杂交稻制种的产量和品质,在实施药剂防治时,应把母本增减产率作为药剂防治效果的衡量标准;选用综合性能较好的药剂;确定最佳施药时期和次数;並根据粒黑粉病的发生规律,进行病情预测,确定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3.
过去,对药剂防治杂交制种稻粒黑粉病的效果,是用减低病粒的百分率作为衡量标准,有的辅以增力口的粒重来强化防效。由于杂交制种稻存在不育系恢复力的强弱,父母本花期花时相遇的好差,母本花柱外露率的高低,以及花期使用调花激素等特殊问题,在花期用药防治粒黑粉病,对病粒、健粒、实粒、包颈粒所占的比例以及对千粒重增减,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仅用减少病粒的百分率来表示防治效果,实际上只重视了药剂防治的正效应,而忽视了药剂对结实、粒重、包颈粒可能产生的负效应,显然不能客观地反映药剂防治的实际效益,在筛选  相似文献   
4.
杂交制种稻主要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与常规中稻(含杂交稻、下同)有明显区别。发生特点:食叶害虫重于蛀秆害虫,白背飞虱重于褐飞虱、穗病重于叶(鞘)病、不育系病虫害重于恢复系,综合损失很大,重者乃至失收。防治策略:主攻3虫1病(稻蓟马、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粒黑粉病),利用优化制种技术控避病虫害,狠抓苗穗期药剂防治,保叶保粒促高产。  相似文献   
5.
李安祥  杨长明 《种子》1991,(2):67-68
在杂交水稻制种上碰到花期严重不遇时,利用多效唑(MET)调节制种花期,不但效果明显,且经济省工。但必须正确掌握多效唑的使用方法、使用时间、使用量,和适时利用“九二○”激素解除多效唑药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安祥 《植物保护》1984,10(5):36-37
制定合理的防治指标,是科学用药、开展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环节。目前各地多从测定病虫害的损失率着手,按照经济阈值,制定新的防治指标,但是,对研究新指标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仍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在杂交稻制种上碰到花期严重不遇时,利用多效唑(MET)调节花期,不但效果明显,且经济省工。但必须正确掌握多效唑的使用方法、使用时间、使用量和适时利用 “九二○”激素解除多效唑药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适量:多效唑的适宜用量一般随花期不遇程度而定,以珍汕97A为例,母本早2~3天的,多效唑使用量以50~100克为宜;母本早3~4天的,以100~150克为宜。不论花期差距多大,多效唑用量不能超过400克,否则,母本植株会明显变矮、包颈加重,穗部畸形,从而造成减产。 2.适时:多效唑使用后,需经3~4天才能发挥作用,药效期一般持续35天左右,且表现出…  相似文献   
8.
本场黑白花奶牛每年散发急性肺水肿肺气肿病。该病临床上以呼吸困难、鼻流血样液体、病程短促、难以治疗为特征。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奶牛,在全年各个季节都能发生此病。我们曾遇到4例急性肺水肿肺气肿牛的典型病例,介绍如下。病例1:本场一分场927号西德进口奶牛,4岁,已产2胎,第3胎已怀孕4个多月。该牛于1986年9月15日下午1时左右,在运动场突然倒毙死亡。尸体剖检:两侧鼻孔内流出多量淡红色泡沫样液体,口内有多量白沫,舌头垂于口外。血液凝固;瘤胃大网膜上有炎症和纤维素性绒毛,真胃和腹膜  相似文献   
9.
杂交制种稻粒黑粉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制种稻粒黑粉病的综合防治李安祥,李慈厚,丁克信,严国红(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盐城224000)粒黑粉病在杂交稻制种区发生普遍而严重。这与菌源量大、不育系高度感病、异交结实、开颖时间长、花往外庄率高、破口抽@期使用赤霉素,以及盛花期常遇阴雨高湿天气等...  相似文献   
10.
里下河稻区三化螟猖獗规律及其监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里下河稻区三化螟曾几度猖獗,是由稻植制、品种布局、药剂防治、气候等四要素的综合效应决定的。稻植制和品种布局是基础,其中尤以早栽稻和迟中稻的作用最为显著。白穗轻重的基础是螟情,关键又是破口抽穗与盛孵的吻合度,籼粳间无原则区别。预防三化螟的核心是压基数。通过高强度狠治一代,把全年三化螟主力围歼于秧池和早栽大田,改中稻早栽避螟为迟栽压基数控螟;新型栽培对三化螟可趋利避害。监控区各年代三化螟发生程度的曲线为“L”型,非监控区则为“U”型。监控区三化螟第三次中度以上回升期推迟了5a,发生程度下降1-2个档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