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3龄果树幼园套种大豆,既能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果树快速生长,又能有效解决果园前期土地闲置,对我省大豆产业快速发展,增加果农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豆籽粒发育可分为鼓粒期和籽粒归圆期,探究无损伤检测鼓粒进程的指标对大豆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鲜819-4、冀豆17、鲁96150和V94-3971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连续测定标记花荚的荚果厚度,分期收获同日标记的大豆籽粒并进行发芽率测定,研究大豆鼓粒期荚果厚度变化。结果表明:1)鼓粒期鲜荚皮厚度基本保持恒定,因此荚果厚度可用于度量籽粒厚度的变化。荚果厚度(y)与开花后日数(x)的关系可以用二次函数(y=ax2+bx+c)进行有效模拟。利用模拟函数可以对大豆鼓粒始期、最大荚果厚度出现期、鼓粒持续期以及平均鼓粒速率等进行有效预测。荚果最大厚度可用作判定大豆籽粒开始具备发芽能力的外观指标。2)荚果厚度变化受材料特性和外界环境的共同影响。同一材料不同时期标记的花荚,荚果厚度增速趋势可能有差异,因此在大豆籽粒灌浆特性研究中,同日标记花荚是籽粒灌浆特性研究中一项必要的控制措施。3)不同材料鼓粒特性存在差异,选择鼓粒启动早、鼓粒速度快的大豆品种是可行的。荚果厚度有望成为研究大豆灌浆特性和适时早收的无损伤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以鼓粒速率作为大豆耐旱性评价指标,采用盆栽试验,先以汾豆65和中作3088为试验材料,在鼓粒期设置干旱胁迫(短期)和正常灌水(对照)处理,测定大豆荚果厚度变化,并用新建的方法对7个大豆材料的鼓粒期耐旱性进行初步比较。结果表明:大豆鼓粒期遭遇短期干旱胁迫,处理期鼓粒速率明显下降甚至停滞,复水后出现快速鼓粒现象(补偿效应),但后续鼓粒速率明显低于对照处理。中作3088适应干旱胁迫的能力优于汾豆65。在同等鉴定条件下,耐旱性较好的大豆材料表现为延迟萎蔫、胁迫期鼓粒速率较高、复水后鼓粒速率能较好恢复等特征。通过平均抗旱系数和隶属函数值综合评定,鲁96150、邯豆5号和秦豆11号鼓粒期耐旱性较强,中黄35和秦豆8号鼓粒期耐旱性一般,而汾豆65和中黄30鼓粒期耐旱性较弱。综上所述,大豆受旱后以荚果厚度表示的鼓粒速率发生明显变化,可用于大豆鼓粒期耐旱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采用 31 1 - A最优混合设计 ,研究了西农 1 1号杂交种施肥量及密度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 ,产量随密度和施肥量增加而增加 ,其中密度对产量作用最大 ,施氮量次之 ,施磷量最小 ;在中等肥力土壤上要获得 90 0 0~ 1 0 80 0 kg/hm2 的目标产量 ,应留苗 52 50 0~ 60 0 0 0株 /hm2 ,施氮肥 93.75kg/hm2 以上 ;若施氮肥 562 .5kg/hm2 ,并配施适量磷肥 ,留苗 63750株 /hm2 ,可望获得 1 0 80 0 kg/hm2以上的高产  相似文献   
5.
为探求不同地膜类型对陕北春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通过布设田间试验,研究了完全降解渗水地膜(T1)、半降解渗水地膜(T2)、普通地膜(T3)、裸地不覆膜(T4)对不同大豆品种生育期内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个大豆品种中,T1、T2、T3处理较T4处理生育期内平均株高增加了4. 42%、6. 74%、6. 47%,平均根长增加了9. 76%、20. 13%、18. 78%,根冠比增加了17. 64%、17. 39%、3. 94%,地膜覆盖在大豆生长发育前期效果显著,覆盖半降解渗水地膜与裸地不覆膜处理间差异显著;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其中以半降解渗水地膜处理下的干物质积累最多,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增加了73. 57%~95. 32%,并且籽粒产量最高达到了3 961. 4~4 486. 5 kg·hm~(-2),较T1、T3、T4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9. 17%~9. 24%、9. 17%~9. 24%、11. 56%~53. 01%。覆盖半降解渗水地膜效益高于其它类型地膜,达到10 933. 44元·hm~(-2),较裸地对照增加了25. 4%。覆盖地膜能有效缓解陕北地区大豆生产中土壤水热因子的制约,提升大豆产量和经济收益,尤其是覆盖半降解渗水地膜的效果更好,可作为本区域未来大豆地膜覆盖栽培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6.
以有限结荚习性的小粒豆材料V97-9003为试材,在固定盆钵容积的情况下,改变盆钵规格(直径和深度),或者在固定盆钵规格的情况下,改变种植株数,考察盆栽大豆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在固定盆钵容积的情况下,管径变大(即管高缩短),大豆有效分枝数显著增加;不同管高对有效分枝数的影响不显著,大豆有效分枝数主要受盆径大小(即单株种植面积)的影响。②大豆株高在容积相同的不同盆钵间差异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而在同一管径的盆钵中,盆钵深度增加则株高显著降低,大豆株高主要受盆钵深度影响。③在固定盆钵规格的情况下,株高、无效结荚数和百粒质量对种植密度反应不敏感。其他测定农艺性状对大豆栽植密度反应敏感。以盆栽植株数为自变量(x),拟合的回归方程为结荚高度y=0.852 1 x+7.373 3(r2=0.732 6),主茎节数y=-0.336 4 x+14.88(r2=0.931 5),有效分枝数y=10.889x-0.636 4(r2=0.848 4),单株有效荚数y=270.45x-0.759(r2=0.828 8),单株粒质量y=70.464x-0.798 6(r2=0.863 6),单株根质量y=7.154 9x-0.642 5(r2=0.763 3)。在盆栽株数低于8株或7株时,每盆总粒数、总粒质量和总根质量与盆栽株数的关系可以用直线方程进行拟合,即每盆总粒数y=90.921 x+453(r2=0.798 3),每盆总粒质量y=9.621 4 x+57.804(r2=0.716 5),每盆总根质量y=1.329 6 x+6(r2=0.904 9)。  相似文献   
7.
玉米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Griffing设计2对10个抗倒特性不同的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组合进行试验,研究9个与倒伏有关的茎秆性状。结果表明,茎秆抗倒性可用3个主成分作为综合选择指标,利用第一主成分进行选择可改良茎秆穿刺强度和横折强度,但应考虑第三主成分的负效应;株高等可用第二主成分加以选择;利用这3个指标进行选择可能对增加茎粗效果不明显。遗传分析指出,株高和茎秆横折强度的基因加性效应更重要。茎粗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控制。气生根数和茎秆穿刺强度的两种基因效应的作用相当,且非加性效应略高。利用不同自交系的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对有利用价值的自交系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8.
玉米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65,自引:3,他引:65  
以玉米幼苗绿叶为试材,研究了6种叶绿素提取液的吸收光谱和提取效率及低温冷冻对叶绿素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叶绿素提取液的吸收光谱基本相似,可以沿用Arnon法的计算公式进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室温下,浸提法要优于研磨法,混合液浸提叶绿素比单独用丙酮或乙醇浸提要快,其中丙酮乙醇(水)配伍提取速度较快而稳定,是最佳的叶绿素提取方法。叶片冷冻后快速浸提确实能加速叶绿素提取速度,但叶绿素易受光热破坏,故应注意遮光。  相似文献   
9.
玉米氮营养效率基因型差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陕西省近几年来推广的18个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和N营养效率状况,结果表明,在低N条件下,大部分农艺性状变异程度进一步拉大,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变化各异。供试品种N营养效率差异显著,单株N积累量平均1.4954g,变动于1.0165~1.9314g,N利用效率变幅为50.57~71.02,N收获指数变幅为0.5305~0.6923,相关分析表明,吐丝期根系干重、根冠比、棒三叶N积累、籽粒N积累与总N积累量相关显著,收获指数与N收获指数、N利用效率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高等农林教育肩负着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农科人才的重任。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以“耕读相兼”的农业教育思想为指导,自2018年起连续组织开展“小神农”种植竞赛活动,形成特色实践教育的新“亮点”。“小神农”种植竞赛活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类3个专业的新版培养方案紧密对接,通过将作物学知识的自主学习与农事操作锻炼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自主选择作物、亲自种植管理、系统观察记录和主动参阅相关文献等环节的过程中,熟悉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农事操作,加强“三农”情怀、科研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激发科学思维和专业兴趣,并将对农事和专业的认知付诸具体行动。但是,种植竞赛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普遍反映种植活动中的实操培训不够,缺乏个性化培训;二是学生在种植实践中做事方式不当、时间管理能力较差;三是学生在种植竞赛活动中的表现差异明显。为此,提出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不断完善种植竞赛活动的设计和运行机制,以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一是搭建远程实践课程平台,汇聚多方资源,营造专题网络学习和交流的空间;二是优化“小神农”种植竞赛活动运行机制,依托班级群、协会群、学院群和师资群等4个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