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翅多型现象在昆虫中广泛存在,比如蚜虫有有翅蚜和无翅蚜,无翅蚜无翅不能飞行。翅型分化是蚜虫对不良生态环境的适应策略。有翅蚜能飞行,使其逃离不良环境并找到新的栖息地;而无翅蚜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有助于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影响蚜虫翅发育的因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翅的多型现象被称为翅的非遗传多型性。本文就蚜虫翅型分化的生态学意义、影响因素,以及蚜虫翅型分化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关于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遗传因素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发现豌豆蚜翅型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更多的研究表明蚜虫翅型分化受环境因素影响,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环境因素有光周期、温度、种群密度、共生微生物、天敌、杀虫剂及抗生素等,事实上这些环境因素往往不是单方面存在的。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等外源激素会影响包括蚜虫在内昆虫的翅型分化,蚜虫的拥挤效应最终可能也是通过激素调控发挥作用。外源激素可以作用于出生后的低龄若虫也可作用于预产期的成虫,比如给豆蚜中龄若蚜施加保幼激素处理后,会出现超龄若虫,而不是无翅蚜。相反,反-β-法尼烯(EBF)的刺激会诱导有翅蚜后代的产生。另有研究发现,上一代豌豆蚜注射蜕皮激素可以减少有翅后代数量,而通过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EcR受体或施加EcR抑制物也会导致后代有翅个体增加。蚜虫翅型分化分子机制的研究起始于对同一基因型蚜虫有翅、无翅成虫个体的差异表达基因或差异表达蛋白。  相似文献   
2.
稻蛀螟类是水稻常见害虫,为查明稻蛀螟发生为害情况和探索在一定精度保证前提下简便、快捷地估计螟害株密度的方法,对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龙吉村稻田稻蛀螟发生为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利用稻丛螟害株密度m和稻丛螟害零频率P0分别拟合线性函数、二次函数、双曲线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等常用函数模型及Gerrard-Chiang模型和Wilson模型。结果表明,龙吉稻田发生的稻蛀螟种类为三化螟[Scripophaga incertulas(Walker)]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其中早稻以大螟为主,晚稻则以三化螟占优;早、晚稻的螟害株密度从分蘖后期至乳熟期均呈先上升而后下降趋势,晚稻分蘖后期的螟害株密度明显高于早稻同生育期的,而早、晚稻的螟害株密度在孕穗期、抽穗期和乳熟期等同生育期间的差异不显著;用螟害零频率估计早、晚稻和早-晚稻螟害株密度的最优模型分别为Gerrard-Chiang模型m=1.164 9(-ln P0)1.045 4、双曲线函数模型m=-0.943 5+0.951 3/P0和m=-0.952 5+0.958 3/P0。应用这些模型在相应稻季可根据三化螟和大螟为害的零频率便捷、有效地估计螟害株密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我国蚊母树叶片虫瘿致瘿蚜虫的种类及其种群遗传分化情况,从湖南、重庆、江苏、浙江4地区的蚊母树叶瘿蚜标本中提取DNA进行线粒体COI、COI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合GenBank同源序列进行了分子鉴定,并构建了基于COI、COII基因序列的蚜虫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南京中山植物园蚊母树叶瘿蚜基因片段序列与湖南省长沙、娄底、永州种群的完全相同,即共享1个单倍型;重庆、杭州地理种群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但仍以长沙、南京标本的单倍型为主,且各单倍型样本之间的遗传距离非常小。序列分析结果支持4地区6个城市的蚊母树叶瘿蚜均为蚊母新胸蚜(Neothoracaphis yanonis Matsumura),杭州新胸蚜(N. hangzhouensis)是蚊母新胸蚜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