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目的】如何实现水分高效利用是有效缓解我国旱作区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之一。【方法】在敦煌极度干旱自然条件下,以新抗旱杂交谷子品种“张杂谷19号”为参试材料,通过设置地膜覆盖、灌溉及种植密度等不同处理,以期制定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相结合的高水效种植模式。【结果】①与覆膜无补灌(F1W0)相比,收获期无膜无补灌(F0W0)处理张杂谷19号土壤水分明显低于大同29号,地膜覆盖减少水分无效散失,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发育,促进根系发育,从而中后期吸收更多深层水分。②种植模式对谷子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顺序依次为F0W1处理>F1W0处理>F0W0处理,张杂谷19号明显高于大同29号。③补灌可明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是,张杂谷19号在覆膜无补灌,9.0万株·hm-2处理下最高,达到18.16 kg·hm-2·mm-1。【结论】在水分限制下保持高水效且获得较高收获产量;如适当增加补灌,不仅保持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更可大幅增加产量。研究仅限于降雨量少且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如依据水资源条件,制定不同区域配套的谷子高水效种植体系,这将对保证旱作区粮食高产和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