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病原菌胞外酶的启动和调控在果蔬产后病害病原菌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寄主植物的生理变化对果蔬产后病害发生的影响,产后病害病原物细胞壁降解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影响病原物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因子(包括酚类物质、pH值、温度、湿度和金属离子等)及其调控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松树蜂(Sirex noctilio Fabricius)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检疫性蛀干害虫。目前在我国松树蜂潜在寄主范围内,不同树种对松树蜂毒素抗性之间的差异尚不明确。本文以室内栽培的2~3 a生油松、樟子松、红松、湿地松、马尾松及雪松这6种树种为供试寄主,培育3个月后分别接种毒素、毒素真菌混合液并测定每株枝条针叶的RGB值以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形态上油松和樟子松幼苗接种毒素、毒素真菌混合液后一段时间内,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针叶枯黄、脱落的现象,且混合组长势萎蔫,脱落严重,对照组无明显变化。马尾松幼苗只有接种混合液后变化明显,雪松、红松、湿地松接种后长势强劲,长出新芽。从数值化的角度,油松和樟子松幼苗接种毒素、毒素和真菌混合液后,针叶的RGB值减小及叶绿素含量值显著降低。马尾松幼苗只有接种混合液后,RGB值和叶绿素含量才减小。雪松、红松、湿地松接种毒素以及毒素真菌混合液后,RGB值及叶绿素含量均没有明显变化。以上可以看出樟子松和油松对于松树蜂毒素、毒素真菌混合液的抗性较弱,马尾松对松树蜂毒素具有一定的抗性,对毒素真菌混合液的抗性较弱,红松、湿地松、雪松对两者都具有一定的抗性。该结果可为明确松树蜂在我国潜在的寄主范围及寄主选择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红脂大小蠹是一种外来蛀干类害虫,它可以通过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途径进行远距离扩散。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治手段就是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但是由于缺乏快速追踪和溯源的手段,使得防治工作变得困难。  目的  基于氢稳定同位素溯源技术,建立可用于追踪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的溯源模型。  方法  从全球降水氢同位素数据库中下载中国地区的栅格数据,利用ArcGIS 10.4.1构建中国大陆地区降水氢同位素区划图(坐标系统为Beijing 1954)。在5个样地累计诱捕红脂大小蠹成虫153头,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和元素分析仪测定样品的氢稳定同位素比值(δ2H)。利用R软件构建红脂大小蠹与降水δ2H值的标准曲线方程。  结果  通过中国大陆地区降水氢同位素区划图得出:在东部季风区,降水δ2H值呈现出区域性变化,并大致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梯度变化。5个样地的红脂大小蠹的δ2H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红脂大小蠹与降水的δ2H值呈正相关关系,并基于试验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式:y = 3.166x + 86.050,经t检验、F检验、R2检验以及残差检验证明模型的显著性和匹配度都很高。  结论  红脂大小蠹的δ2H值与其生境中的降水δ2H值呈现出高度相关的线性关系,且降水δ2H值在红脂大小蠹分布区具有可用于判别的规律。因此,基于本试验的数学模型可以实现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的溯源追踪。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非法跨境携带猪肉肠传播动物疫病的风险,对北京口岸截获的猪肉肠进行8种猪病病原核酸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282份样品中,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细小病毒(PPV)、猪伪狂犬病毒(PRV)以及猪细环病毒1型(TTSuV1)均有检出;除PRV阳性率较低外(3.9%),其余3种阳性率较高,均大于35%。这表明口岸非法携带猪肉肠存在传播多种动物疫病的风险,提示相关执法部门应强化口岸动物检疫,降低疫病传入风险。  相似文献   
5.
以在黑龙江、内蒙古松树蜂(Sirex noctilio)发生区采集的松树蜂为研究对象,解剖松树蜂雌成虫腹部找到毒素腺和毒素囊的位置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特点;用赛默飞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设定50℃开始升温,在5℃·min-1升到200℃条件下分析毒素成分。结果表明:毒素腺和毒素囊位于松树蜂的产卵器基部,毒素囊为绿豆粒大小半透明晶状组织,其结构特点有利于松树蜂储存尽可能多的毒素。毒素含有生物碱、糖及糖苷、脂肪酸和蛋白质等物质,其中脂肪酸类物质占主要比例,包括棕榈酸、十六碳烯酸、硬脂酸、十八烷酸等酸,毒素成分中的蛋白质可能是对寄主树木造成伤害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已报道的猕猴桃果腐病菌(Neofabraea actinidiae)及明孢盘属其他种真菌负责编码RNA聚合酶II的第2大亚基(the second largest RNA polymerase subunit,RPB2)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设计合成了一对用于猕猴桃果实中N. actinidiae的检测引物NACF1/NACR1。利用该引物对包括N. actinidiae在内的8种9株Neofabraea属真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建立了猕猴桃果实中N. actinidiae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灵敏度试验、病菌接种与病果中N. actinidiae的检测。结果表明:该引物特异性强,稳定扩增出片段大小为582 bp单一条带,检测灵敏度为0.2 ng/μL,可以特异性地检测到接种发病果实组织中N. actinidiae。该方法能够实现猕猴桃果实中N. actinidiae的快速检测,为口岸提供了特异、高效、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