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评价在重金属污染耕地种植果桑的安全性,于2018—2020年在长株潭地区现有果桑基地采集了土壤和桑葚样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取样点土壤进行污染评价,结合相关标准对取样点桑葚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对土壤部分理化指标与桑葚Cd含量及富集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已栽果桑基地土壤pH值最低为4.37,最高为8.23,变化范围大;各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Cd(1.76)>As(0.87)>Pb(0.81)>Hg(0.61)>Cr(0.52),存在不同程度的Cd、As、Pb污染,应防范土壤Cd、Pb、As含量的持续累积;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值与桑葚对Cd的BCF极显著负相关,桑葚Cd含量与土壤有效Cd占比显著正相关.综合表明,在土壤pH值≤5.5的农田以及土壤pH值>5.5、土壤Cd含量高于风险筛选值的农田中,栽种果桑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2.
桑卷叶枯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学试验方法观察病原菌桑单胞枝霉菌(Hormodendrummori Yendo)的形态并研究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白色圆形凸状菌落,并能产生大量的暗蓝褐色分生孢子梗和淡灰色分生孢子;菌丝的生长温度为8~40℃,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为10~38℃,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55℃,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5~30℃;适合菌丝生长的pH为4.5~11.0,最适pH为6~7;相对湿度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产生与萌发;连续光照可促进产孢。以上结果信息可供研究桑卷叶枯病病原菌的危害特点和建立病害的有效防治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桑树品种最多的国家。种植桑树的主要作用是为家蚕提供饲料。近年来通过对桑树在营养、耐旱、耐涝、耐寒、耐盐碱及抗重金属胁迫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桑树的多种优良特性被发掘和利用,桑树资源多元化创新利用正逐渐丰富蚕桑产业的内涵。为进一步提高对桑树资源生态作用的认识,从生态防护林构建、城市绿化带修建、消落带生态恢复、石漠化与荒漠化治理、盐碱地治理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等6个方面阐述了桑树的生态应用现状,展望了桑树生态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研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生长温度。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形成白色絮状圆形菌落,并能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7.5℃,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为50℃、10min。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杀菌剂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的3个浓度梯度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根据最低剂量使用农药原则,并考虑到田间环境影响防治效果等因素,筛选出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33g/L、25%咪鲜胺和10%丙硫唑悬浮剂2.0g/L作为防治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参考药剂。  相似文献   
5.
桑蚕新品种南·岳×星·辰,是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十五"期间育成的强健型春秋兼用四元杂交斑纹全限性的多丝量蚕良种.  相似文献   
6.
在系统调查湖南省桑园害虫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季节动态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桑园害虫优势种群灾害性预警体系,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之间相互协调的桑园害虫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蚕种繁育种茧品质检验要求,对春季饲养的9·芙、7·湘、洞·庭、碧·波8个原种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抽样调查.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出每一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平均数,在一定的置信系数下求得平均数的置信限.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各经济性状间变异系数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比较分析了家蚕品种"洞·庭×碧·波"不同异地品系的母种与一代杂交种的饲育成绩及丝质成绩,发现它们之间主要经济性状已存在一定差异,在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等方面差异显著,其中湖南品系综合成绩优良,并提出了双重保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形蚕品种转育成斑纹限性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田岛弥太郎(1938)用X射线照射诱发第2染色体含斑纹基因断片易位到W染色体上,获得首例斑纹限性系统以来,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新斑纹限性系统创造与改良及优良斑纹限性蚕品种的选育工作.日本先后育成了"日131×中131"、"芙·蓉×东·海"、"日140×中145"等一批优良限性品种,至1985年就占生产推广量45%以上.  相似文献   
10.
1“十五”前湖南省蚕业科研工作的回顾1.1蚕品种的选育湖南省家蚕品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早,但其工作大多属于基础材料品种选育。自从进入70年代后,湖南省育种工作者根据本省自然气候特点,吸收各年代育种新技术,认真探索,不断创新,开展了实用性品种选育工作,总结出了一系列适合于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