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6篇
基础科学   4篇
  6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辣椒为试材,在大棚内采用盆栽方式,利用微润交替灌溉方法,设置1.0、1.5m压力水头2个处理,并以普通灌溉为对照,分析了不同处理下辣椒的生长发育情况、产量及土壤含水率,探讨了不同压力水头对辣椒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润交替灌溉处理组(1.0、1.5m压力水头)辣椒的株高、鲜质量、干质量和产量等均高于普通灌溉组,灌溉水分生产率分别为普通灌溉组的1.53倍和2.22倍。在交替周期均为4d的条件下,1.5m压力水头更有利于辣椒的生长。因此微润交替灌溉不仅能应用于辣椒种植,且选择合适的压力水头可以在节约灌溉用水的同时提高辣椒产量。  相似文献   
2.
在微润灌溉前提下,为了探究不同交替灌溉的周期对大棚大叶茼蒿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设置1 m压力水头6 d交替灌溉周期(A处理)、1 m压力水头12 d交替灌溉周期(B处理)和普通灌溉(C处理)3个不同处理,每个处理重复试验3次,分析大叶茼蒿的生长状况以及灌溉水分生产率。研究表明:就本试验大叶茼蒿而言微润灌溉处理组的灌水量可以降低约35.6%,灌溉水分生产率分别为普通灌溉组的2.62倍和3.96倍,且大叶茼蒿的生长优势明显;12 d的交替周期更有利于大叶茼蒿生长。  相似文献   
3.
探讨在不同条件下侧深施氮(SDN)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水稻精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搜集已发表的文献,建立了214组SDN和农民常规撒施(BN)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研究在水稻种植区、土壤氮素含量、不同施氮量等条件下SDN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采用随机森林方法明确了影响SDN效果的主控因素。相对于BN,SDN能够显著提高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为4.57%、4.57%、23.94%和21.11%。不同种植区域下SDN对产量的提升幅度东北稻区最大。不同水稻类型下SDN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提升幅度不同,产量提升方面,粳稻(6.85%)>籼稻(5.11%),杂交稻无显著提升;SDN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方面,籼稻>粳稻>杂交稻。不同种植模式下SDN对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均为单季稻>双季稻。土壤全氮<2 g/kg、速效氮<150 mg/kg时SDN对产量的提升幅度较大。当SDN的氮肥施用量≤150 kg/hm2和...  相似文献   
4.
研究建立青海省西宁市羊肚菌栽培温控实践模型.羊肚菌生长过程划分为菌丝生长、原基分化、幼菇生长、子囊果成熟四个阶段.其中,菌丝生长阶段约需时40d,此阶段控制温度为6~25℃,最适宜的温度为8~20℃;原基分化阶段约需3 d,控制温度为5~8℃,最适宜的温度为9~13℃;幼菇生长阶段约需时7d,控制温度为8~15℃,最适...  相似文献   
5.
稻虾共作模式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近年在全国发展迅速。为稻虾共作选择适宜氮肥种类,既能保证田面水水质,又能保证水稻氮素供应而促进水稻生长,对稻虾共生系统的清洁生产至关重要。设置3种施肥处理(CF,基施复混肥并追施尿素;CRF,缓释复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OF,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并追施尿素),并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分蘖期之前田面水水质及全生育期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和OF处理相比,CRF处理降低稻虾田田面水氨氮及亚硝态氮的效果最好,有利于小龙虾回田生长;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促进了水稻干物质累积;CRF处理水稻的有效穗数、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CF和OF处理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4.26%和12.84%,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4.86%和54.65%,氮肥偏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5.00%和13.60%。此外,CRF处理还节约了追肥所需的劳动力。综上,从田面水水质、水稻生长及氮肥利用效率等因素考虑,在稻虾共作中采用缓释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方式是较佳选择,有利于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氮用量对稻虾共作水稻产量与田面水水质的影响,以为稻虾共作实现精确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5个氮肥用量处理,分别设置氮0、60、120、180和240 kg/hm2,依次以CK、N60、N120、N180、N240表示,氮肥均按基肥:分蘖肥7:3施肥.结果表明,施肥能维持土壤较高的无机氮含量并能促进水稻干物质...  相似文献   
7.
旨在探明根区施肥条件下不同氮肥品种和施氮量对水稻苗期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为水稻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盆栽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CK)并设置2个氮肥品种(尿素U;控释尿素CRU)和3种施氮量(低施氮量L:0.97 g/盆;中施氮量M:1.22 g/盆;高施氮量H:1.51 g/盆),研究根区施氮对水稻苗期根系生长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10 d,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移栽后20 d和30 d,普通尿素根区施肥处理的根系生物量、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平均直径、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控释尿素根区施肥处理的相应根系形态指标则随着施氮量增加逐渐增大或保持稳定。与CK相比,移栽后30 d UH处理的根系生物量和活跃吸收面积分别显著降低28.08%和42.49%。移栽后30 d, 0~5 cm和5~10 cm土层各处理根系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均为CRUH>CRUM=CRUL>UM=UL>UH=CK,而10~15 cm土层CRUH处理的根系生物量高于其他处理,比CK显著提高81.28%。移栽后30 d,与CK相比UL处理的根冠比显著提高23.08%。移...  相似文献   
8.
育秧箱接触施肥技术是将控释氮肥在水稻育秧时一次性集中施于水稻种子附近,水稻根系紧密包裹住控释肥,水稻带肥移栽,是一种轻简高效的控释肥施肥技术。为了研究控释尿素不同施用量和育苗方式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以当地常规氮肥用量(180 kg/hm2,折合每盘控释尿素1550 g)为基准,按照常规育秧方式设置不同控释尿素氮用量(CK,25%CRU、50%CRU、75%CRU和100%CRU),同时在50%CRU处理上采用3种优化育秧方式(钵型毯状育苗盘B、采用“土肥混合物+种子+土”装填顺序S和两者组合优化SB,处理分别为50%CRU+S、50%CRU+B和50%CRU+SB)进行接触施肥育苗研究。结果表明:控释尿素接触施肥育苗氮用量不宜超过每盘775 g,即50%CRU处理的秧苗素质最佳,而75%CRU和100%CRU对秧苗生长有不同的抑制作用。与常规育苗(CK)相比,50%CRU的出苗率、整齐度、壮秧指数和充实度差异不显著,但是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和根系活力分别显著增加52.25%、73.22%和21.23%。随着控释尿素用量增大,育苗土含水量减小,土壤铵态氮和电导率增加,75%CRU和100%CRU的秧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比CK提高46.6%~272.0%,而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降低22.8%~30.5%和6.5%~29.2%。3种优化育苗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秧苗高度和壮秧指数,对其他指标无显著影响。综上,控释尿素接触施肥用氮每盘775 g(相当于90 kg/hm2)时秧苗生长最佳,优化育苗方式对壮秧指数和秧苗高度有促进作用,而对秧苗其他生长指标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根区施肥条件下根系周围养分浓度升高,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进一步提高,而苗期玉米根系较脆弱,因此,探索苗期玉米根系对根区施氮的响应有利于玉米高产高效,研究根区施氮下玉米苗期根系特征及分布可深化根区施肥理论,同时为玉米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CK),设置2个氮肥品种[尿素(UR)和控释尿素(CRUR)],模拟4个施氮水平(N 90、135、180和225 kg/hm2),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根区施肥条件下氮肥品种及施氮量对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10 d,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移栽25 d后,根区施尿素处理的根系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而根区施控释尿素处理相应的根系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或保持稳定。UR135和CRUR225处理根系特征较高,与CK相比提高了根系生物量(25.41%和64.37%)、总根长(40.14%和53.45%)、总根表面积(30.50%和32.52%)、总根体积(55.94%和46.72%)、平均直径(20.01%和23.18%)和根系活力(49.44%和50.64%)等,而UR225则均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一次性根区施控释尿素对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控释尿素不同的根区施肥方式对根区土壤无机氮含量及再生稻生长的影响,为实现再生稻轻简化施肥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CK)、农民常规分次施氮(FFP)、一次性根区5 cm浅施控释尿素(RF1)、一次性根区10 cm深施控释尿素(RF2)、一次性根区分层5和10 cm施控释尿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