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1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高校不仅担负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其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也承担着定点扶贫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在定点扶贫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以及智力等独特优势.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已有许多高校探索出定点扶贫的经典模式.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模式在帮扶合阳县所取得的成效以及"三团一队"保障机制不健全、扶贫工作主要发力点不突出、多主体共同参与程度不够以及社会力量吸引不足的困境,探索优化路径,以此来完善"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小麦由"粒食"向"粉食"转变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加工剩余的副产品麦麸,而人们并没有将其随意丢弃,相反,人们加以充分的利用。麦麸具有多方面的利用价值:首先,作为小农家庭饲养家禽家畜的饲料之一;其次,麦麸作为重要的中药材,兼有一定的防治疾病功效;最后,麦麸作为醋、豉、酱等调味品加工的重要原料,颇受人们青睐。麦麸在古代生产生活中的多元利用,印证了古代人民物尽其利的生存智慧和丰富的循环经济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聪颖  杨乙丹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1):269-271,274
新农科的建设为我国涉农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涉农高校助力农民培训带来了新契机.针对涉农高校助力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出现的主体意识不强、培训机制不活、培训内容老套、配套保障政策不健全等主要问题,提出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挥涉农高校优势、构建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地位、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新方式、完善农民教育保障机制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是集体化时期黄土高原地区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20世纪50年代,随着农业集体化的推进,绥德县的水土保持工作持续深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随之凸显,成为制约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绥德县委将发动妇女作为解决这一困境的重要举措,并通过思想动员、贯彻"以方计工,同工同酬"、解决妇女生活拖累和技术瓶颈以及典型塑造等诸多方式,成功地发动广大妇女投身水土保持工作。妇女的积极参与大大推动了水土保持的进程,为发展山区农业和根治黄河水患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靛蓝作为一种传统的印染原料,在陕甘宁边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民党对边区的军事封锁和经济禁运,以及持续的人口压力,导致边区靛蓝供给陷入困境。边区政府为实现靛蓝的自给,在风土适应与改进印染技术的条件下,通过减免植蓝农户税收、放宽农贷范围、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率先示范、奖励与宣传种蓝劳动模范,以及举办农业展览会等举措,在短时期内实现了靛蓝的大面积种植,有效地缓解了边区靛蓝染料的短缺。同时,靛蓝的推广对增加陕甘宁边区农户经济收入、促进农业科技发展以及农业种植结构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制度具有明显的道义色彩,这一制度根源于传统农业社会中"国家—农户"道义关系,在运行过程中,以处于维生边缘的贫困农户为放贷对象、不以取息盈利为目的、赈贷不分的模糊化运营等是其基本特征。北宋青苗法是我国传统农贷制度的一个典型创新,但最终不得不接受昙花一现的命运。青苗法的失败不但是其运行机制的缺陷所致,同时也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文章在揭示农贷制度的道义内涵及其内在的约束规则基础上,阐释了青苗法失败背后的道义逻辑,为评价这一制度的得失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陕甘宁边区农贷是传统灾荒赈贷制度断裂之后,政府向农民发放救助性信贷的历史回归。边区农贷制度实施之初,在促进农业生产、活跃农村金融、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受贷对象错位、贷放时机贻误、贷放用途偏离等倾向。与古代灾荒赈贷制度不同的是,边区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对农贷的不良倾向进行了矫正,规避了传统灾荒赈贷制度的运行悖论,为推动边区农副业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等,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9.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的经济重心——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极度的社会动荡,“无月不战”。“兵难日起,州郡鼎沸,效境之内,民不安生,捐弃居产,流亡藏窜”,“是时天下户口耗减,十裁一在”,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普遍现象。战乱之中的北方人民,为躲避兵祸,就大量的向相对安静的南方及北方边境地区迂徒。大量的农业人口流动,为迁入地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管理经验,使这一时期南北农业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传播。本文从南北各地生产工具的改进、作物品种的传播、农田水利的发展等微观层面,以及经济重心的转移和少数民旅的封建化等宏观层面入手,以期勾勒出南北农业文化在这一时期的交流和发展,并对这一时期农业文化交流中产生的问题作一探索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同时,大动荡中也孕育着新的发展契机。这一时期,南北各地农业科技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传播。南北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在微观上表现为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作物品种的交流、北方旱田作物的南移、传统水利思想的继承以及精耕细作思想的传播等;在宏观上则表现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封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