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杨夯  康桂红  冯桂力  杨帆  车晓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62-20064,20068
[目的]研究一种三维雷暴云起电—放电模式的建立。[方法]在一种三维强对流云模式的基础上,选取几种比较成熟、有试验基础的起电机制和放电机制的参数化方案耦合到强对流云模式,使得该三维强对流模式能够模拟起电—放电过程,建立三维雷暴云起电—放电模式。[结果]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一种三维雷暴云起电—放电模式,该模式不仅可以评估不同环境下各种起电机制的相对重要性,而且描绘出雷暴云内电荷中心及电场的形成、闪电的发生位置、传播过程以及对电荷分布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可以定量描述雷暴云演变过程中动力、微物理和电过程之间复杂的相对关系。[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雷暴云的闪电特征及其与动力和微物理过程的关系,以及深入探讨雷电活动的预警预报技术提供了有力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地去除养殖废水中的盐酸土霉素,成功制备纳米ZnO光催化剂,在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技术对纳米ZnO光催化剂进行表征后,光催化降解养殖废水中的盐酸土霉素,考察了在紫外光照射下纳米ZnO煅烧温度、煅烧时间、ZnO投加量、H_2O_2终浓度、反应时间和盐酸土霉素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光催化效果的影响,并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了试验条件。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制备的纳米ZnO光催化剂处理养殖废水中的盐酸土霉素效果良好,紫外光照射下,纳米ZnO光催化剂处理养殖废水中盐酸土霉素污染的最优试验条件为盐酸土霉素初始质量浓度0.01 g/L、纳米ZnO煅烧温度450℃、煅烧时间1 h、ZnO投加量0.8 g/L、H_2O_2质量浓度0.2 g/L、反应时间3.5 h,在此优化条件下,养殖废水中盐酸土霉素的平均去除率可达75.45%。研究表明,用纳米ZnO去除养殖废水中的盐酸土霉素,去除效率高且无二次污染,可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高效的近岸海水污染处理及生态修复方法,采用硝酸氧化法对黏胶基碳素纤维(Carbon fiber,CF)进行氧化改性,并利用改性后的黏胶基CF处理近岸模拟污染海水,研究了改性CF对海水中亚硝酸盐、总氨态氮等污染物的吸附情况,考察了黏胶基CF氧化改性时间等因素对吸附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改性黏胶基CF处理近岸污染海水的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黏胶基CF氧化改性时间、CF投加量、亚硝酸盐初始浓度、总氨态氮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海况、p H等因素对CF的吸附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反应条件相同时CF的吸附性能较稳定;CF对亚硝酸盐的吸附效果较好,对总氨态氮的吸附效果次之;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黏胶基CF材料修复模拟近岸海水的优化条件,即在吸附时间为3 h、海况为3级、投加量为0.01 g、亚硝酸盐初始浓度为4 mg/L、总氨态氮初始浓度为60 mg/L、改性时间为1.5 h、p H为8的条件下,CF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为84.56%,对总氨态氮的去除率为45.63%。本研究结果为CF在近岸海洋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研发高效复合光催化剂降解海洋石油污染,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Li/CNTS-TiO_2复合光催化剂,并在聚丙烯多面球上负载得到负载型Li/CNTS-TiO_2光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技术对Li/CNTS-TiO_2光催化剂进行表征,在室外光照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负载量、反应时间、柴油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催化剂去除海水中柴油污染的影响,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了负载型Li/CNTS-TiO_2光催化剂处理海洋柴油污染的优化条件,并利用自制的模拟海洋石油污染装置在室外条件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将2.0 g复合型Li/CNTS-TiO_2光催化剂负载于两个聚丙烯球上得到负载型Li/CNTSTiO_2光催化剂,当柴油初始浓度为100 mg/L、室外光照时间为4 h时,柴油去除率最高(91.87%);在自制模拟海洋石油污染装置条件下,负载型光催化剂可以连续使用且对初始浓度为10 mg/L的柴油光催化降解效果良好,降解率达到92.89%;负载型Li/CNTS-TiO_2光催化剂对初始浓度为100 mg/L的原油光催化降解率为99.72%。研究表明,Li/CNTS-TiO_2光催化剂为海洋柴油污染的处理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康桂红  杨夯  杨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46-19448,19484
针对由切变线云系发展合并形成的对流复合体进行分析,探讨卫星资料在强对流性天气诊断分析中的应用,揭示切变线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性天气过程是高空西北气流控制下低层切变线影响造成的;上冷下暖的层结导致对流旺盛,致使雷电产生,低空急流发展加强,保证了山东水汽供应,导致暴雨产生。低层深厚的南方暖湿气流向北推进,其北部边缘为湿舌和高能舌区,大气层结不稳定;动力场上,山东北部为暖切变线,风向辐合和风速辐合,造成强烈的垂直运动。此次切变线暴雨受2个对流云团影响,一个是8日01:00低空急流生成的对流云团,04:00移至鲁中南部发展成对流辐合体MCC;第2个是在鲁西北低层暖切变线对应的对流云团,与鲁中南部的MCC合并成一个强大MCC影响整个山东;这次强对流性天气主要是由第2个切变线对流云团生成合并,延长并加强了第1个MCC持续的生命史,致使强对流性天气的生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