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1.
【目的】探究内生真菌对低磷胁迫下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幼苗磷元素吸收的影响,筛选出能够促进米老排幼苗生长和磷元素吸收的内生真菌。【方法】以米老排幼苗为研究对象,施浇菌液接种 10 种供试菌株(M1、M2、M3、M4、M5、M6、M7、M8、M9、M10),15 d 后进行磷胁迫试验,胁迫 60 d 后测定米老排幼苗的苗高、地径、地上部和根系的干质量及磷元素含量、叶片和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结果】随着磷胁迫的增加,菌株 M9、M10 能够增加米老排幼苗苗高、地径以及根冠比,促进幼苗生长;在正常条件和重度磷胁迫下菌株 M6 能够有效提高米老排幼苗地上部磷含量,分别为 36.9%、41.1%,菌株 M9的效果随着磷胁迫程度加深更为突出,在重度磷胁迫下菌株 M4 能够显著增加米老排幼苗根系磷含量为 57.7%;菌株 M6 和 M9 均能显著提高米老排幼苗叶片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除轻度磷胁迫外,菌株处理后的米老排幼苗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较 CK 均有显著提升。【结论】土壤磷胁迫下,接种内生真菌对米老排幼苗生长和磷元素吸收具有显著影响,在不同磷胁迫环境下,菌株 M6、M9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米老排幼苗磷含量以及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促进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2.
毛竹干枯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经营历史以来,发现危害巨大的毛竹干枯病。它是真菌引起的新病害,其病原菌是真菌的瘤座孢菌属的一个种。通过几年的研究,总结毛竹干枯病的病程,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灭菌程序对杉木外植体污染的效果和不同培养基对杉木不定芽的诱导,寻求最佳灭菌程序和诱导培养基,为杉木组培快繁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以采穗圃当年生杉木穗条为试材,进行不同的灭菌试验处理;以MS、1/2MS、GD、WPM、DCR、N6等6种针叶树常用培养基,并且用NAA、6-BA筛选杉木不定芽诱导培养基,统计不定芽的情况。结果表明最适合的灭菌程序是穗条清水冲洗3小时后,用吐温无菌水清洗1分钟,然后用70%乙醇浸泡10秒钟,接着用0.1%的HgCl2浸4.5分钟,最后再用无菌水洗5遍;最佳杉木诱导培养基是1/2MS+6-BA(0.1~0.5mg/L)+NAA(0.1~0.3mg/L)。该研究为杉木组织培养中选择合适的灭菌程序和诱导培养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卫星搭载的"闽林"马尾松10个优良家系混合种为材料,研究了马尾松种子的空间诱变效应。经过5年地面种植和选择,获得12个变异株系,其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冠幅等指标增益分别达50.7%、87.5%、318.9%、37.7%。  相似文献   
5.
分析不同矮化技术对火力楠采穗圃穗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矮化处理的火力楠采穗圃苗木生长差异不显著;影响火力楠穗条产量的关键是培养火力楠第一轮盘枝Ⅱ级侧枝;密度和截杆等技术不同程度影响火力楠穗条产量,但影响因子较低;要营建高产稳产火力楠采穗圃,应选择苗木粗壮优良无性系苗,采用三角形高密度配置。并对树冠采用低强度修剪,能迅速提高火力楠穗条产量。  相似文献   
6.
速生优良杉木组培继代及生根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景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33-8934,8937
[目的]研究培养基、6-BA、IBA、NAA等4个因子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组培苗芽增殖的影响和蔗糖、IBA、NAA、ABT6#等4个因子对组培苗生根培养的影响,寻求最适杉木组培苗芽增殖和生根的培养基配方,为杉木组培快繁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方法]应用正交设计法研究培养基、6-BA、IBA、NAA等4个因子对杉木组培苗芽增殖的影响和蔗糖、IBA、NAA、ABT6#等4个因子对组培苗生根培养的影响。[结果]最佳的继代增殖培养基是1/3MS+蔗糖30 g/L+6-BA 0.7 mg/L+IBA 0.5 mg/L,最适于生根的培养基是1/2MS+蔗糖30 g/L+IBA 1.2 mg/L+NAA 0.4 mg/L。[结论]该研究为杉木组织培养中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