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1篇
  40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综述了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以期在区域发展中能利用气候变化的有利方面,降低其不利的影响;【方法】根据近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文章综述了东北地区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影响及未来可能受到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过去100年东北地区的温度升高明显且降水普遍减少,干旱化趋势严峻。温度的升高改善了东北的热量资源,部分农业生产从中受益。但由于气候变化,目前特殊的生态系统如湿地,冻土退化或消失。未来的气候变化,会改变农业生产布局,降低主要作物的产量,生态系统结构发生改变,农牧带沙漠化的风险增加;【结论】东北地区必须客观认识气候变化的利弊影响,采取相应的适应和应对措施,促进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2.
3.
夏季休牧对高寒矮嵩草草甸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夏季休牧8a的围栏草地(休牧草地)和全年放牧的草地(放牧草地)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土壤特性和生物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放牧草地相比,休牧草地植被盖度较之高41%,单位面积生物量较之高53%。同时,土壤特性也有较大不同;休牧草地的植被-土壤系统CO2排放通量比放牧草地低20.7%,测定期间两者CO2排放通量以每天每公顷排放C的质量计分别为30.7和38.7 kg·(hm2·d)-1;试验期间高寒矮嵩草草甸植被-土壤系统是大气CH4的弱汇,休牧后草地土壤对CH4的吸收能力增强,休牧和放牧草地CH4的平均吸收强度分别为28.1和21.9 g·(hm2·d)-1;休牧草地土壤N2O排放通量比放牧草地低,两者排放通量分别为4.5和7.6 g·(hm2·d)-1。可见,夏季休牧措施降低了草地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作物模型输入变量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行作物模型需要大量的输入变量。为了方便模型用户建立模型变量数据库 ,研究估计了作物模型 ALMANAC主要模型输入变量的重要程度。根据在美国德克萨斯州 8个县主要玉米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 ,首先建立了模拟 10年 (1989~ 1998年 )玉米和高粱产量的标准数据库 ,模拟结果与实产吻合程度很好。以此为基础 ,分别分析了产量对太阳辐射、降雨、土壤层厚度、土壤有效水分以及径流曲线数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径流曲线数变化对于模拟结果的影响最大 ,其次分别是降雨和太阳辐射。玉米对所有变量变化的敏感性都大于高粱。获得合适的降雨资料 ,准确估计径流曲线数 ,对于作物生长模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中国农业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指出在保证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昌我们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农业产量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农业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的各项对策措施,以及争取国际资金援助及技术转让的必要性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 大气、农田环境的某些变化,严重地威胁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非洲长期严重的干旱,随之引起的沙漠化扩大,欧洲工业国的大气污染及其造成的酸雨,大气CO_2的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我国的气候波动、干旱、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使我们的农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选取华北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针对(1)秸秆移除;(2)秸秆表覆;(3)免耕;(4)秸秆深施;(5)施农家肥这5种典型的田间管理,使用农田自动温室气体测定系统对冬小麦农田全生育期进行了原位长期观测,并采用^13C自然丰度法对土壤碳的转化进行了监测,同时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冬小麦产量及生物量高低顺序为施农家肥、秸秆深施、秸秆表覆、秸秆移除和免耕,而且土壤有机碳的更新也有同样的趋势;施农家肥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而秸秆移除和免耕则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轻微下降;冬小麦甲烷的排放或吸收只占总增温潜势的不到1%,在进行统计总排放当量时基本可以忽略,N2O在总排放当量中的比例在2.55%-11.62%范围内;N2O的大量排放主要来自于拔节期及开花期,秸秆移除、施农家肥和秸秆深施会导致N2O排放在总当量中的份额增加至10%左右,而秸秆覆盖和免耕N2O排放在总排放当量中的份额只有3%左右,冬小麦农田总的温室气体排放88%以上来自于CO2的排放,特别是秸秆表覆和免耕95%以上来自土壤碳的损失而释放的CO2。总体来看,秸秆深施能保证较高的产量,减少碳的损失,增加土壤碳并产生相对较少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是较好的固碳减排方式。  相似文献   
8.
大气CO2 浓度升高对绿豆生长及C、N 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大气CO2 浓度升高对绿豆生长及C、N 吸收的影响, 有助于了解未来气候变化下绿豆养分平衡的变化。利用FACE (Free Air CO2 Enrichment)系统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CO2 浓度升高对绿豆生物量及C、N 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气CO2 浓度升高使绿豆叶、茎、荚、根、地上部分生物量、总生物量及根冠比增加。各发育期地上部分含N 量下降10.39%~21.06%, 含C 量增加0.41%~1.13%, C/N 增加12.23%~26.68%; 籽粒中N、C 含量及C/N 无显著变化。植株地上部分吸N 量和吸C 量分别增加1.99%~50.87%和14.43%~92.69%。未来大气CO2 浓度升高条件下, 绿豆将通过生物量的增加固定更多的C, 并增加对N 素的吸收, 未来的绿豆生产应考虑增加土壤的施肥水平以保证其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9.
近50年冬小麦主产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冬小麦主产区内选取113个气象站点的1961-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应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气候线性倾向率方法,分析冬小麦生育期内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50a冬小麦生育期内≥0℃积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P〈0.01),90年代初期以来,≥0℃积温增加趋势更加显著(P〈0.05);冬小麦生育期内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也不存在突变现象,但降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冬小麦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80年代出现弱的减少趋势(P〈0.1),90年代以后有弱的增加趋势(P〈0.1);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初霜冻日期呈推迟趋势(P〈0.01),终霜冻日期呈提前趋势(P〈0.01),导致霜冻日长度呈减少趋势。21世纪初初霜冻日的推迟趋势、终霜冻日的提前趋势更加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正>由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1]。化石燃料燃烧、水泥生产、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2,进而引起全球变暖和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显著变化。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已由1870年的280μmol mol-1增加至2005年的379μmol mol-1,目前仍以1.9μmol mol-1a-1的速率急剧攀升;同期地表温度平均增加了0.74℃(变幅0.56~0.92℃)[2]。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