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混菌固态发酵霉变全价饲料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混菌固态发酵霉变全价饲料的特性。按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为3%:1%:3%的接种比例接种到霉变全价饲料中,在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5 d,料水比1:0.6,p H值为7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处理,测定发酵期间产品p H和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应用选择培养基测定发酵过程中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霉菌和大肠杆菌的动态变化;最后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AFB1在霉变全价饲料发酵前后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p H下降显著,发酵72 h时,p H分别为4.30,显著低于空白对照(P0.05)。乳酸菌的活菌数在发酵期间迅速增加,接种的乳酸菌在发酵中快速增殖,达到9.86 log CFU·g-1以上,这与发酵产品p H变化基本一致;酵母菌的生长变化比较平和,3 d内达到生长高峰,而后逐渐下降;枯草芽孢杆菌在发酵中迅速增殖,在发酵3 d左右达到最大,而后又迅速下降。发酵结束时,霉菌含量从5.31 log CFU·g-1下降到2.92 log CFU·g-1,发酵3 d时,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中的霉菌活菌数下降显著(P0.05);相比对照组,试验组发酵饲料中的大肠菌群活菌数下降趋势显著(P0.05),发酵3 d时,发酵的饲料中的大肠菌群只有3.90 log CFU·g-1,此时对照组中的大肠菌群活菌数处于较高的水平,为9.01 log CFU·g-1。霉变处理的对照组AFB1含量平均达到22.46μg·kg-1,经过混菌发酵处理的试验组含量平均还有4.32μg·kg-1,与正常全价料中的AFB1含量(5.63μg·kg-1)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中度霉变全价饲料经混菌发酵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其p H,抑制其中杂菌的生长,同时有效地降低霉菌毒素含量。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茭白鞘叶适宜的青贮添加剂与辅料,本试验利用塑料瓶模拟青贮窖,研究了添加不同比例玉米粉(3%,5%,7%)、青贮宝(茭白鞘叶∶青贮宝:50 000∶1,50 000∶2)等添加剂以及不同比例麸皮(5%,10%,20%)、鲜食玉米秸(30%,50%,70%)等辅料对青贮茭白鞘叶青贮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并与100%茭白鞘叶进行对照。茭白鞘叶青贮前含水量616%,铡短至1 cm后与添加剂和辅料分别混合后迅速装瓶密封。2个月后开瓶进行感官评定和取样分析,结果发现,茭白鞘叶和鲜食玉米秸混合青贮效果最好,且随着鲜食玉米秸比例增加,青贮品质越好(P<005);添加青贮宝和玉米粉的效果次之,试验所用的添加比例对青贮发酵品质影响不显著(P>005)。与单独青贮相比,添加麸皮对茭白鞘叶青贮品质没有正面改善作用(P>005)。与茭白鞘叶单独青贮相比,添加玉米粉的茭白鞘叶青贮后粗蛋白含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明显降低(P<005);鲜食玉米秸拉低混合青贮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低比例青贮宝对青贮茭白鞘叶的营养成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高比例添加青贮宝则显著降低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素和粗灰分的含量(P<005)。对青贮茭白鞘叶pH值、干鲜比、Ash、CP、NDF和ADF进行简单相关分析,结果发现,pH值与干鲜比、粗灰分和粗蛋白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适宜的含水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乳酸菌是决定青贮难易和成败的关键要素,玉米粉、青贮宝、鲜食玉米秸均能改善茭白鞘叶的青贮品质和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比例笋壳与稻壳混合青贮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价值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笋壳与稻壳混合青贮比例,试验设60%笋壳组(A)、70%笋壳组(B)、80%笋壳组(C)、85%笋壳组(D)及100%笋壳组(NC)共5个处理。青贮后第1、7、14、30、45天取样,测定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青贮过程中青贮料的干物质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0.05);各组青贮饲料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青贮天数的增加而显著(P<0.05)降低。在青贮过程中,各混合青贮组氨态氮/总氮均显著增高(P<0.05)。青贮第7天时,各组青贮饲料pH均显著下降(P<0.05),此后pH值缓慢变化。各混合青贮组乳酸含量在青贮第7天时显著升高(P<0.05),第14天时持续显著上升(P<0.05),此后乳酸含量基本趋于稳定,并略有降低。各混合青贮组的乙酸含量随青贮发酵时间增加逐渐升高,第7天时显著增加(P<0.05),此后持续缓慢增加。在整个青贮过程中,各组均有少量丙酸产生,处理A、B、C组无丁酸产生。青贮结束时,B组和C组氨态氮/总氮比值低,乳酸含量增加明显,pH低于4.2,青贮过程未产生丁酸,青贮品质优。笋壳单独青贮干物质含量低,乳酸含量低,pH值变化不明显,同时有少量丙酸、丁酸产生,青贮品质差。从发酵品质和笋壳利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建议以80%笋壳+20%稻壳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