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的成果,重点评述了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特性、诱导因子和诱抗机制等方面的进展状况,并对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的前景及应用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普力克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力克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梁金兰,张善侠(河南农业大学植保系,郑州450002)(河南省植保植检站)72.2%普力克杀菌剂,对由鞭毛菌门真菌引起的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了比较普力克与常用其它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我们选用7种杀菌剂,分别做了室内抑...  相似文献   
3.
黄瓜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黄瓜黑斑病在郑州郊区的蔬菜大棚内发生越来越严重,发病率高达60%以上,减产10~20%。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黑斑病的危害,进行了以下观察和防治试验。一、症状观察和病原鉴定黄瓜黑斑病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叶片上初形成黄绿色的斑块,病健部交界的边缘不明显,后病斑呈圆形,黄褐色,叶片正面病斑稍隆起,表面粗糙,叶背面病斑呈水渍状,病斑周围更明显,容易和黄瓜霜霉病混淆。病斑上霉层很少,但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上生稀疏的灰褐色霉层。病斑直径一般为5—6毫米,最大的约10毫米。发病严重时,常数个病斑连片汇合,使叶肉组织枯死,叶片枯焦,叶缘上卷,似火烤状,但不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河南发现烟草上有一种丛枝病,病株表现严重矮化,具有典型的丛枝病症状,花瓣呈绿色叶状体。1982年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被浸染的嫩茎和叶脉的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发现类菌质体存在筛管中,风轮状(Pinwheel)存在于病叶组织的细胞中,没有发现TMV和CMV的粒体。同时,还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PTA负染的病株汁液,亦发现有类菌质体,未发现TMV和CMV的粒体。我们认为供试标本可能是由类菌质体和病毒复合侵染烟株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景观设计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具有复合功能的生产性景观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为城市景观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并为城市景观设计指引了新的方向。生产性景观是否适合在旅游休闲城市公共空间中应用?生产性景观在旅游休闲城市公共空间中应用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和问题?采用什么样的设计和管理途径能发挥生产性景观给城市所带来的好处而能避免由此而产生的问题?这些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做得最好的国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较晚。通过研究中美两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内部保障体系差异,从教育理念、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生源选拔、师资条件、校园文化及高校管理制度七个方面进行比较,探讨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探讨乡村地区旅游开发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及调控问题,重点分析非理性旅游资源开发导致乡村地区大量农用土地的非农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极大变化,同时指出乡村地区大量农用地的非农化,不利于乡村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新农村建设。在分析土地非农化决策主体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8.
黄瓜枯萎病菌专化型鉴定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金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77-178,234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园林学、森林学、美学等学科原理,对我国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建设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试探性提出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建设的对策,旨在解决受损植被的恢复重建问题。以期有助于规范和引导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建设实践,降低不当生态建设导致植被退化或逆向演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用不连续系统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PAGE)测定了10种植物上的炭疽菌的酯酶同功酶。结果发现,不同植物上的同一种炭疽菌其酯酶同功酶酶谱完全相同,不同种炭疽菌的酯酶同功酶酶谱则差异很大。测定结果还表明,培养液种类对酶谱有一定影响,同一植物上的炭疽菌在不同的培养液中培养后其酯酶同功酶酶谱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作者认为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下,酯酶同功酶酶谱可以作为炭疽菌分类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